原文:
共公二年,晋赵穿弑其君灵公。三年,楚庄王强,北兵至雒,问周鼎。共公立五年卒,子桓公立。
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十年,楚庄王服郑,北败晋兵于河上。当是之时,楚霸,为会盟合诸侯。
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
二十六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
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译文:
秦共公二年,晋国的赵穿弑其国君灵公。三年,楚庄王强大起来,率兵北进攻打到洛阳,询问周鼎的轻重大小。共公在位五年死,他的儿子桓公即位。
秦桓公三年,晋国打败了秦军,俘虏一名将领。十年,楚庄王征服了郑国,又向北在黄河边打败了晋国的军队。此时,楚国称霸,召集诸侯会盟。
二十四年,晋厉公刚即位,他与秦桓公隔着黄河会盟,订立了盟约。秦桓公回来后就背弃了盟约,与翟人合谋攻打晋国。
二十六年,晋国率领诸侯讨伐秦国,秦军被打败西逃,诸侯国的军队一直追到泾水才罢兵回去。
秦桓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其子景公即位。
理解:
1、晋灵公(夷皋)即位后,屡次报复赵盾,想杀了他(因赵盾当初不想让晋灵公即位,而想让居住在秦国的晋公子雍做晋君)。赵盾的异母弟赵穿为维护其家族利益,就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据《左传•宣公二年》及《晋世家》记载,晋史董狐记录此事为:“赵盾弑其君”,说明真正要杀晋灵公的实际上是赵盾。
2、秦共公三年即公元前606年,当时楚庄王日渐强大,攻打居住在洛阳西南几百里外的陆浑之戎,之后不但没有回师,反而继续北进一直到了周都洛阳。周定王只得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于是就有了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的事。
周鼎,乃是周天子传世之鼎,象征着周王室的权利,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就是有取而代之心。王孙满,就是预言远征郑国的秦军必败的牛人,对楚庄王说“在德不在鼎”,还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听后,乖乖地退回了楚国。
3、秦康公、秦共公二代在位十六年间,与晋国多次交战,实际上就是秉承了秦穆公的东进政策。
4、楚庄王为争霸中原,趁晋国连年内乱,出兵伐郑,等不到晋国救兵的郑襄公举国降楚。晋国听说楚军伐郑,派荀林父、栾书等大将率军救郑。
军队行进到黄河边时,听说郑国已经投降,于是晋军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主张退兵,有人主张继续前进与楚开战。主战者抢先渡河,反战者也只能跟进。结果,行动不统一的晋军在邲(今河南省荥阳北)被楚军大败。这一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失败最惨的一战。
5、邲之战后,晋国国力大损,郑国、宋国、许国、鲁国等许多中原诸候国都投靠了楚国。楚国开始称霸,多次举行了诸侯会盟。
6、秦、晋两国约定将在黄河以东的的晋地令孤会盟,结果秦桓公走到黄河边时临时变卦,不肯过河。晋国只好派使渡过黄河,到秦地与秦桓公会盟,之后秦国也派使渡河到晋地与晋厉公会盟。而秦桓公回去后就背弃了盟约,与狄、楚预谋伐晋。此时,秦已经自认为足够强大,又与楚国有约,秦国想彻底打通东进的通道了。
7、晋国因为秦国不但背约,还想联合狄、楚伐晋,所以晋国率先派吕相出使秦国以谴责秦国,这就是著名的“吕相绝秦”。
随后晋国又联合了齐、鲁、宋、卫、郑等国举兵伐秦,大败秦军。这次大战,除楚国及其属国,中原诸侯几乎全部参加。因为,秦国和楚国在当时都被视为蛮夷之国,秦楚联合就是蛮夷联合,这是中原诸侯最为畏忌的。
这里也有晋使吕相的功劳,他出使秦国时把秦国贬得一无是处,引起了中原诸侯各国的共愤。
注:发一篇读书笔记充日更,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