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思考》这本书第一章让我觉得又是唯心,不行动光靠盲目自信有啥用???后来看到第二章理解,讲了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对沉没成本的放弃纠结,敌对情绪有些缓和。到了第三章目标时,这令我惊叹!
目标,很多人的目标压根就不是真心想要的,想要这个目标的理由也并不能让自己产生热情,只是觉得还不错罢了,或者就是想间接完成另一个目标,比如一个想当歌手的人,他其实是觉得歌手来钱快,这就有别于真正热爱唱歌,没钱都愿意唱歌的相当歌手的人。也有可能是真的想要,但是没给自己一个理由,导致自己没看清自我,草草放弃了,比如一个想当外交官的人,他是真的就是想当外交官还是想异性喜欢父母骄傲赚钱多,如果是后者,那就记得用这些理由激发自己热情。这不就是我吗?我想考研,我是真的想考研吗?如果考研和徐豪选一个,我选谁?如果考研成功和一个大公司的offer我选谁?如果考研和1000万我选谁?我压根没那么大渴望要考研。或者说我想要,却没给它付予一个理由和意义。目标只有强烈的情感伴随时,才有真正的意义。这也是吸引力法则的奥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能激发自己情感的目标。这种情感带给自己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不清晰地明白知道为什么的,这两种目标都无效,用吸引力法则也没意思。吸引力法则就是要真切想要的,然后用想象激发出热情,动力。
这本书的例子举得很好,条理也很清晰。杂而不乱。我也举个例子。我考研就属于我想要,但是我没发掘出我真正想要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要一份好工作,体面的高工资的。我想要和徐豪厮守在校园,共同进步。后者是我真真切切想要的!前者是我想要钱!钱也是我的目的!这说明考研是我想要的,我想要考研的理由是赚钱以及呆在徐豪身边。发掘出理由,我就可以用吸引力法则,用我做梦时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激发动力了。(作者提出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视角取决于自己做梦时的视角,要保持一致。)
总结:这本书带给我对目标的新认知,让我知道很多目标都是无效的。剔除掉不真正想要的目标,然后记得给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附上终极理由(没法往下挖的程度,已经足够引起热情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