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上网学习历史事件的时候,回想到晚清洋务运动的失败,福至心灵,联想到《遥远的救世主》上的内容,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引发思考的原因与过程:吃早饭的时候提了一句“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下午又在网上学习,看到了洋务运动,于是联想到一起,并搜索了洋务运动详细的资料,晚上打磨文章。
《全球通史》:洋务运动的失败是注定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洋务运动介绍
清朝晚期的洋务运动,虽然在技术和军事装备方面进行了引进和创新,但却没有触及制度上的改革,因此未能真正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和政治局面。
-
背景
- 洋务运动(1861-1895年)是在清政府面临列强入侵、国内危机加剧的情况下,由部分官僚发起的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技术和军事改革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军事装备,增强中国的国力,抵御外敌。主要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奕訢(xin)等。
技术革新
主要集中在军事和工业两个领域:
- 军事领域:通过建立新式兵工厂、购买和制造西方的枪炮、战舰,训练新式海军和陆军,试图增强中国的军事防御能力。例如,李鸿章建立了北洋舰队,被认为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之一。
- 工业领域: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近代工业,包括制造兵器的工厂、造船厂、纺织厂、矿山和铁路等。比如,江南制造总局(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兵工厂)和开平煤矿。
- 教育领域:洋务派开始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试图培养新一代的技术人才。
这些技术革新使得中国在短时间内拥有了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并且能够自主生产部分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却并没有带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
制度未革新
- 洋务运动虽然在技术上模仿西方,但没有触及中国政治、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封建皇权制度和封建军事体制,这种制度上的不变成为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 政治制度:
。尽管技术层面有一定的现代化,政治上却仍然是封建皇权专制,中央集权依然牢固。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这种制度,而是
。皇帝依旧拥有最大的权力,官僚机构的腐败与冗余、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保守思想,依然阻碍着社会的进步。
- 社会结构:封建等级和科举制度不变。洋务运动的改革并没有触及中国社会内部的封建等级制度,农民仍然受到地主的剥削,社会矛盾依旧激化。科举制度依然是人才选拔的唯一途径,尽管在技术上有了新式学校和留学生派遣,但大部分官僚仍然通过传统的儒家经典考试选拔。教育制度没有摆脱封建体制的束缚,
。
总之,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它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改革。它通过技术引进暂时增强了军事和工业实力,但由于没有改革政治体制、军队编制和社会结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这种“中体西用”的模式(即在保持中国传统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方技术)最终导致了清朝在国际舞台上的持续失败和最终的覆亡。
举例:军队制度
在制度方面举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关于军队的,军队制度方面是甲午战争中比较明显的突出。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的军队虽然在装备上引进了西方的武器和技术,但在训练方法、军衔制度、战术指挥等方面与西方军队有着明显不同。洋务派的改革没有触及中国军队的核心运作模式,导致即使装备先进,战斗力依然难以与西方国家相比。
军衔体系的严格划分和晋升标准,使得西方军队在战争中指挥有序,且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应对。
西方军官要进入军校学习,而清朝的军队官员却是依赖于家族背景、功勋或是皇帝的赏赐,并没有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训练。在19世纪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军官的教育和培训内容已经高度专业化。西方各国的军官需要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学习广泛的军事理论和实战技能,如武器操作,射击训练,体能训练,战术指挥与战略思维,阵地战术,协同作战,历史战役分析,军事工程,后勤保障,战场地形与制图,军事侦察与情报分析,领导能力与军纪,军事伦理,技术与工业化战争等等,这方面可以从纸质书《亮剑》中李云龙到军事学院进修窥知一二。
未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偏向于野路子打法,这种敌退我打等等的野路子打法在国内行之有效,但在国际上大兵团作战中就显得落伍了。建国后为了跟上时代、国际的发展,军官就需要进修新时代军队的制度与技术。
备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开始实施具体的军衔制度,规范军队的指挥体系和管理,提升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战斗。中国的军衔制度在1965年被取消,因为当时受到各种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认为军衔制度不符合解放军的优良传统。直到1988年,军衔制度才重新恢复,成为现代中国军队的重要制度之一。
与《遥远的救世主》结合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 技术
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革新并不足以完全改变国家的命运。虽然洋务派积极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这些表面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带来制度上的变革。技术只是社会发展的表层,它可以暂时提升国家的物质力量,但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制度和文化变革,技术的作用将极为有限。因为技术的应用和发挥依赖于制度的健全和文化的认同。在一个封闭的封建制度和守旧的文化氛围中,先进技术很难带来持久的进步,所以积重难返。
- 制度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中层,它决定了技术的有效应用以及社会的组织形式。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等等,它们是社会运作的规则和框架。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但中国的封建皇权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依然控制着国家的运行,军队依然依靠传统的军阀体系,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和指挥。因此,技术无法真正为国家发展服务,技术无法真正的发挥出它的效应,国家依然面临外强中干的局面。
制度改革的缺失导致了技术引进的失败。例如,甲午战争时,北洋舰队虽然有现代化的战舰,但由于腐败和指挥不当,战斗力无法有效发挥,这是制度没有变革导致技术无法有效的运作。
当时清朝的海军有两艘大铁甲舰,而日本一艘大铁甲舰也没有,但是由于清朝官员腐败,内部李鸿章和帝师翁同龢的矛盾。翁同龢当时管理户部,停止给海军批费,导致战舰年久失修,炮弹稀少,威力小,大部分用的是实心弹,很难爆炸,使用的煤炭质量较差,碎渣多,军舰航行速度慢;而日本使用的炮弹装填了炸药,可以爆炸,使用精品煤炭,军舰航行速度快。
- 文化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文化属性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不仅包括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还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行为方式,包含了你做事的思维,一个民族本质上究竟是强势还是弱势就都包含在这两个字里面了。
洋务运动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和制度上的局限,更深层次的在于文化上没有与时俱进。清朝的统治阶层依然抱有封建的观念,崇尚天命、君主至上,排斥外来思想,缺乏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现代观念,以及儒家的愚民思想。
科举考试考的大部分是文学,八股文,这种选举官员的方式适合搞学问。这就导致理论强,实践弱,在平时不明显,但是在清朝与外国外交方面劣势就体现出来了。在中央的影响下,奉行的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其他思想占比人数少,而这样,多元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便少了,创造力会下降,思维会僵化,平时倒不明显,因为全是中国的内部交流,大家走的都是一种文化,但是当面临外国打破国门,国与国之间的对抗的情况下,当面临外国文化的冲击,中国官员的思想转变就太难了,因为国内的思想太单一,主流是儒家思想,思维太僵化,面临困境的时候还是用的老一套,思想转弯太慢,难以接受外国先进文化。
文化的保守性使得社会对外部先进的技术和制度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同。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认为可以在保持封建君主制的前提下利用西方技术,结果是技术与旧制度、旧文化格格不入,导致革新无法持续。(用编程里面的话说就是版本不兼容)
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对文化的全面反思和转变。日本不仅引进了西方技术,还推行了全方位的制度改革,并且在思想和文化上向西方靠拢,逐渐建立起了以现代化为导向的社会文化,技术和制度就可以顺利实施,版本就可以顺利的兼容,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日本能够在短时间内崛起为亚洲强国,甚至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老牌俄国。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文化的力量在于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社会选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强大的文化能带来积极的社会变革,推动技术和制度的创新;而落后的文化则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清朝末期的封建文化以忠君、守旧、排外为核心,这种文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和列强的挑战。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清政府和社会依然坚持陈旧的观念,导致技术革新和制度变革都被文化束缚,未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天道”可以理解为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依然沉溺于落后的封建思想,那么无论如何尝试技术或制度的改革,最终都难以改变国家的命运。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有那些顺应历史潮流、推行文化变革的国家才能长久地强盛。
我们来对比一下清朝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1868年)与洋务运动(1861年)
明治维新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还进行了制度上的彻底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实现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现代化的政治、军事和教育体系。明治维新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方位的改革,成功地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使日本成为亚洲首个工业化国家。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建立现代化的海军和陆军、兴办新式工业、开设近代学堂等。然而,由于改革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未触及政治体制,最终未能成功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甲午战争结束后,戊戌变法想要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要比洋务运动影响更深,影响到了慈禧太后的权力,遭到了慈禧的阻挠,最后失败了。
对比一下两国的领导人:
1893年1月,光绪皇帝颁下谕旨,要求朝中众臣和各部门为慈禧“万寿庆典”做准备。随后,各地贡献的圣寿礼品齐聚京城,北京城内,仅粉饰庆典场所,添置庆典服饰,搭建彩棚、戏台、牌楼以增添喜庆气氛,就耗银两百四十万两。——《大清重臣李鸿章》
由于受到了清朝海军的威慑,日本天皇公开为海军建设捐款20万日元,日本民众也纷纷捐款,捐款总额达到200多万日元。
- 现代国家的文化改革
今天的国家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价值观和制度的较量。那些拥有创新、开放、包容文化的国家,往往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比如,美国的创新文化、德国的精工文化、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等,都是这些国家在现代竞争中崛起的重要因素。(不可高估人,亦不可低估人,我只实事求是的讲各国的优点)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在文化层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推崇科学、创新、市场经济等现代观念,促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大国。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仅在于技术和制度的改革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的滞后。文化是社会命运的根本决定因素,强势文化能造就强国,而弱势文化则限制社会的发展。制度和技术可以短期内提升国力,但只有文化的变革才能为国家的持续强盛提供持久动力。所以苏联解体就输在了他们自己都不懂的文化中,所以中国现在一直强调文化自信,抵御外国从意识形态上挑起的战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又巩固深化了一个知识,很高兴,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探索知识、完善知识、结合知识、统一知识的快乐。古人诚不欺我... ——8月15日
引发思考的部分内容参见:
- 《亮剑》:部分笔墨描写李云龙在学习新时代军队制度与技术前后的态度。
- 《大清重臣李鸿章》:虽然这本书只写了李鸿章的功劳,基本没有提及他的缺点,但是可以从中看出晚清的社会背景以及一些落伍的制度。
- 《遥远的救世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