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早、晚都会抽个把小时在小区中散步,戴上耳机听喜欢的音频,同时活动一下身体。
今天小区如常安宁,绿荫道两边不知名的树木开着形态各异的花,吐露着嫩绿的叶牙,完全没有四季的紧张。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突然从垃圾桶里跳出来,杂物洒落垃圾桶两边。我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想起那位拾荒阿姨,好像已经几天没有见她了。心生一丝不安,怕她出了什么状况,但愿她安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区中就经常看到她的身影。阿姨穿着还算整洁,常常都是一双黑皮革鞋、碎花上衣打扮。我散步的速度不慢,一般围绕着中心花园转,几圈下来总会遇到她三几回。偶尔我也在绿道傍的椅子上停歇抽一会烟,看着她在垃圾桶边翻找着,耐心挑选她认为值钱的东西。
阿姨身材瘦小,行走时佝偻着身子,步伐也很小。小区上午垃圾不多,到了垃圾桶存放点她会伸头去探望一下,然后将桶掰斜着挑取她需要的。垃圾桶比较高,有时她只好弯腰将大半个身子伸进桶内,每次看到这个情形我总担心她整个人会不会掉进去。收拾到废品后阿姨又变得灵活起来,通常都会将纸盒纸箱类放在地上,抬起黑皮革鞋狠狠地踏上几下,确认压平后再叠在一起,然后不知从哪里掏出来一段包装绳,麻利转上几圈捆绑住。废旧购物袋上则塞酒瓶、塑料等细小点的杂物,有把手类空油桶等就用绳子穿上。就这样手上提着、肩上挂着,身边围绕着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杂物。我看过她拾到多的一次,废品杂物将她遮挡住差点看不到人了。
小区里类似这样的拾荒者还有不少,邻居们都是诸多不满,抱怨他(她)们将垃圾挑拾完后洒落了一大堆,天气炎热时味道更是难闻。当然也有人站在同情心的角度帮他(她)们说话,说可能他(她)们生活真的跟难些,又或许他(她)们一直有节俭习惯等。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有个老人家里富有,也有退休金收入,但就是喜欢每天在小区翻垃圾桶拾取几分几毛钱的东西,这样的行为我就无法理喻了。
垃圾分类早几年就在国内提倡了,然而时至今日,连一线城市都还没有落实做到。我有位朋友他女儿在日本工作,生小孩时过去陪伴生活了三个多月。回来聚会闲聊说到日本的垃圾回收,他说根本无法适应,他们大街上垃圾桶很少,这样都会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住宅的垃圾分类要求很高,比如厨余垃圾不能有过多水分,瓶子要将瓶盖瓶身分开,洗刷干净,才放到指定地点。如果抛弃大件垃圾更为麻烦,提前预约才能送到指定地点,还要付一些费用。
垃圾分类体现的不单是全民素质问题,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也是群众民生问题,如果社会对底层民众更多点关注,生活再多一点保障,民生制度再完善些,我想类似阿姨这样的拾荒者肯定会更少些的。
有空跟自己的孩子说说这个不大不小的事,那怕他(她)现在做不到先明白道理也行。
感悟:
拾荒,可以解决贫困者的一些表面需求,但解决不了他们内心的贫穷。
解决问题应该先从自身开始,再去影响家人、朋友,直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