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漪老师《读书之乐乐无穷》有感
“读书犹如登高山看世界,上层楼阅人生,叩心扉观性灵,读书之乐乐无穷。”在《读书之乐乐无穷》这篇文章中于漪老师如是说。细读此文,可以了解于老师的阅读史,也可以学到一些读书的门径。
于老师说自己早年阅读,并未得到高人指点门径,也是全凭自己摸索。在自反自强的心情下,千方百计挤时间阅读,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的光荣的荆棘路。
在中学、大学时她最爱读鲁迅先生的小说,觉得很朴实,乡土气息很浓,人生挖掘得很深,很感动人。曾经出于好奇,想法去弄明白鲁迅先生为许世瑛先生列的书单。在鲁迅先生列的十二种书中悟出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这份书单中,于老师常读的是《世说新语》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前者教人评价人物要风神俱全;后者教人读书要心中有个框架,不能茫然无绪。
于老师说自己学习古诗文是从读《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始,然后进一步读各个朝代的诗文选本,再读几种文学史把它们贯穿起来,这样就得到了一点系统的文学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于老师从中体会到,“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使自己真正增加见识,增添智慧,提升思想认识,不断完善人格。为此她前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她也读过一点思想哲学方面的书。于老师还提到今日读书必须善选择,少而精,才能切切实实读入心中,有点用处。
读于漪老师的《读书之乐乐无穷》,犹如与之谈话一般。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娓娓道来,让读者寻到阅读的门径和方法,潜移默化地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虽不能称为真正的读书人,但也是乐于读书,读了一些书的阅读爱好者。现在却一再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因为真正的读书人有大气象、大格局。就如冯友兰先生眼中的蔡元培先生一样。冯友兰当年在北大读书,第一次去办公室见校长蔡元培,回来后用“光华霁月”四个字来形容当时在现场的感受。说那是一个浑身充满光辉的人物,由于这个人的存在,整间办公室都被照亮了。
真正喜欢阅读的人就如此刻我眼中的于漪老师一样,身上自带光芒,笔下文字启人深省。真正的读书人是有大气象、大格局的人。而我呢?曾经为自己读过几本书而沾沾自喜,可如今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尤其是文本解读时,不时感觉自己文化底蕴不够,所需知识并不能够信手拈来,时常有捉襟见肘之感。
读于老师此文后细思之,主要是自己这些年读书,大多是浅阅读。学生时代,阅读全凭兴趣。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所读书目不多。工作后,心中想着多多充电。每次学习培训归来,总是带回一些书,每次看别人介绍的书单也习惯性的去买,有段时间三天两头有快递送来书籍。可是有些书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买回之后束之高阁的情况也有。
近年来,有机会跟着团队学习,有导师指点,选择书目方面减少了一些盲目性,买来的书基本上都认真读了,有的还重读多次,收获较之前多了一些。但自身亦常常感觉底子太薄,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也深知在这个全民阅读的时代,若自己不能安心地坐下来,真正把书读进去,终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前些天逛街时,跟一个喜欢读书的服装店女老板闲聊,她说自己现在在读《博弈论》《国富论》等书,我莫名有些诧异。她只是一个小服装店的老板,好像用不到这些知识呢。细问之,方知是她那读研究生的儿子推荐的。她说必须得好好读,要不没有办法跟孩子交流了。她现在很用心在读,不懂就在微信聊天时向孩子请教。学到了知识,又增进了母子感情,一举两得呢。
她的上进心确实震撼了我,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要敢于挑战未知的领域。作为一线老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自己必须坚持深度阅读,否则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安静地在一张书桌面前坐下来,把书真真切切读进去,让自己摆脱浅薄、狭隘和经验主义,让自己变成一个精神明亮的人。这样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带出一批批喜欢读书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