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当一位新人开始写格律诗之时,首先面对的就是诗歌的押韵问题,究竟是承袭古人用平水韵,还是根据当今中华诗词学会所编写的中华新韵,大多数人比较两难。如果用新韵作诗,只需懂得现代拼音便可作诗,但有人便认为所作不是古诗了;如果用平水韵作诗,对古人所作的古诗便于理解,却需要认识一些常见的入声字,需一定积累。诗歌的押韵是一直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创作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表露自己的心声,而非流于形式。平水韵是古人创作格律诗不可逾矩的标准,而新韵是现代人根据现代汉语拼音应时而制。在格律诗用韵方面,既要明白与时俱进,又要懂得韵由口出。
一、诗押韵之缘由
先秦两汉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等,这些诗歌在古人读起来可能朗朗上口,但今人读起来却不然,但这样并不能否认这些诗歌没有押韵。当时官方并没有规定统一的韵部,创作这些诗歌的人只是觉得诗歌这样写然后读出来较为顺口,前面所发之音与后面所发之声音相应,给人以和谐顺畅之感。《文心雕龙·声律》所说的“同声相应谓之韵”便是如此。现在民间流行的顺口溜,他们的创作者可能根本不懂押韵,甚至不识字,却依旧能创作出广为流传的作品,就是因为顺口。
自魏晋之后,文人创作诗歌乃至辞赋便要用韵。此时的韵书,皆是酌古会今所成。当时的人,根据前人诗歌的古韵,再结合自身所处时代的今音,编成韵书以供创作。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朝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而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所编撰的《切韵》。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部,分得较为细致,唐朝时该韵书被用于科举考试。唐朝的科举考试要考诗歌创作,那么对此便需要一定的规范,不能有随意性,因此制定了这样一个标准。由此可见,官方用韵最根本的目的适用于规范统一,避免用韵的随意性。但这样看来,却违反了诗歌创作的初衷,拘泥于形式,缺少了灵韵。唐人平时作诗大多不拘泥于押韵,随性而为,读来顺畅即可,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呢?
对于正式场合或规定押韵的场合,押韵是格律诗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但是,若是平时随意的闲余之作,大可不拘泥于形式,读来通顺通畅即可。
二、平水韵之不便
“平水韵”出于刘渊,因其原籍为江北平水而得名。平水韵的前身是《广韵》,《广韵》共206韵,刘渊通过合并改为107个韵部。后到清代,当时的人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编成《佩文韵府》,这便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平水韵106韵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
平水韵在今人来是繁难艰涩,学习起来甚是困难,若是南方人、且懂得方言,那学习起来还占有先天的优势,因为平水韵的发音是以吴语和闽南语基础的,但这并不适用于广大诗词创作者。现在的人读古诗,时常会发现许多诗歌不“押韵”。例如,李白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平起首句押韵,但今人读“间”,却觉得和“山”、“关”不是一个韵部,但它们却都属于“十五删”,在古时候是属同一个韵部的。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今人读起来也甚为奇怪,“森”、“寻”和“音”、“心”、“襟”读起来完全不押韵,但在平水韵中它们都属于“十二侵”。由此可见,平水韵并不适用于现代。
平水韵是古代诗歌用韵的“集大成者”,但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平水韵应该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甘居幕后,成为众人学习诗歌而不是创作诗歌的一种工具。如今有些人对于平水韵尚有依赖,他们不愿接受新的事实,反而成了食古不化之人。时代在变化,语音在变化,用韵也当变化。
三、今天用韵之选
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并主张:“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它将《平水韵》重新校订,并收入《中华新韵》中,使现代诗人有了新的用韵标准。韵部划分是以普通话为依据,读音划分则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音,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分别是: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新韵舍去了入声字,只分平仄,这对熟悉现代拼音的人来说无疑是价低了创作格律诗的标准,大大方便了爱好诗歌创作人群,激起了更多人参与诗歌创作的热情。
虽然仍有许多人支持平水韵,认为古体诗歌就改用古韵。但如今之人,从小就在现代汉语拼音的熏陶下长大,对平水韵无比陌生,诗歌的创作毫无疑问应当推崇新韵。所谓诗歌,既是“诗”,也是“歌”。新韵符合现代人的语音习惯,能让诗歌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学,更是口上的文学。当诗歌由心而生,再由嘴而出,就完成了诗歌的两次升华。倘若固执之人依旧用平水韵,那么今人所创作出来的诗歌读出来的话,怕是大多数人都不以为意,反到怀疑起诗歌原本的韵律美有所丢失。
今日的诗歌创作,新韵为首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之诗歌。自诗经起,中国的诗歌便在主题、形式、艺术手法等各方面发生变化,押韵方面亦是如此,那么,如今随着现代汉语拼音的出现,诗歌的创作与之变化是理所当然。究之根本,诗歌必须朗朗上口,不押韵的诗歌不是好诗,读出来不朗朗上口的诗歌也不是好诗。诗歌是通过语言记录情感,最终通过发音吐露情感。那么,格律诗创作的用韵,既要明白与时俱进,又要懂得韵由口出,这样才能既创造出“标致”的诗歌,同时也能让诗歌表现出独特自然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