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全国各地给中小学学生的父母讲课,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来听课的绝大多数都是妈妈,也会有一些父亲来,但是父亲所占的比例都是特别低的,一般情况下是十分之一左右,有时候会多一点点。我经常谈到我的一个观点,2005年我就提出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母。我现在要对这句话做一个补充,在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父亲。
有时候,我会建议一些学校的家长会要专门邀请父亲到场,这样的场合也曾经有过几次。当我也作为一个父亲跟在场的几百个父亲做教育讲座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认为中国最需要受教育的是父亲,因为在很多家庭里面父亲缺席、父亲不在场或者父亲经常不在场,父亲没有介人孩子的学习与家庭生活,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
实际上,父亲的缺席或者父亲经常不在场,已经带来了诸多孩子成长方面很严峻的问题。我们直观地说,很多所谓的巨婴,就是一些长不大、一直不成熟、一直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孩子,这往往都跟父亲的缺席有很大的关系。
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有的妈妈都可以做一个更好的妈妈,但是她需要孩子父亲的帮助。也就是说,父亲介入孩子的生活,承担起一部分“孩子教育”的责任,有助于妈妈专注于做妈妈。说实在的,母亲这个角色,在孩子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付出很多,甚至可以说身心疲惫。
父亲的帮助,不仅是从家庭事务上能够为母亲分担,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持,让母亲更为坚定,内心减少焦虑。实际上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存在。父亲如果不在场,孩子也会感到焦虑,虽然这种焦虑会弱于母亲的缺席所带来的巨大的困扰与不安。
再有就是父亲在场,他介人孩子的生活,会给孩子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由父亲跟母亲这两个角色所构成的成长环境。也就是说父母同时在场,共同承担对孩子成长的这种责任,它本身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心智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就一般的家庭生活而言,父亲也不应该缺席。父亲因为孩子的出现而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点对很多父亲来说,可能会被忽视。其实他的存在非常重要,他能够帮助母亲成为更好的母亲。
同时,父亲这种品质的存在,就是我经常所说的“女主内,男主外”,实质上就是母亲帮助孩子情感世界的完善,而父亲则帮助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这里面就有一个父亲品质的影响,就是男性品质的传递,这个观点来自英国的儿童心理分析大师温尼科特,他特别强调父亲作为男性品质的这种自然传递的作用。
所有的孩子正常的一种心理需求跟生活需求就是他总会很自然地先找母亲,然后找父亲。当母亲在场的时候,他自然就会马上去找父亲,人天然的需求里就有母亲跟父亲共同的这种存在,只有这两种力量的合力,对一个孩子的发展与帮助才是完整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刚才说的父亲的男性品质,它对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困惑,包括情感的困扰、不安全感,都是极有帮助的。当孩子跟外界打交道感到犹豫、害怕的时候,父亲的出现实际上就能够大大地提升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力。
“父爱如山。”父亲支撑起孩子生命里最为强大的一种自信力。父亲的存在,父亲的生命本身,会促进孩子的生命更好地发展。所以父亲们要时刻意识到你是家庭的靠山,你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生命支撑。你要更多地回到孩子的身边,你要跟孩子共同成长,你的成长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