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三》是太宰治前期的短篇小说,抨击了战争带给日本社会社会的危害。
小说开头,描写了一个男人像失去了魂一样走了出去,紧接着是一个女人的自述。从女人的眼睛里看到了男人是一个身材消瘦,毫无生机,一个不像活着的男人,从背影看起来的很落寞悲伤。很简短的人物描写,一身白色浴衣,一根细腰带走路时轻飘飘的,一个连背影都透着悲伤的男人便跃然于纸上,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而这个男人是女人的丈夫,三个孩子的父亲。
作者用晚饭场景展开了描写,晚饭后,丈夫离开妻子留下来洗碗。而这个时候他们的长女,一个七岁小女孩出场。妈妈和女儿的对话,穿插这个女人对于战争的回忆和无奈。女儿问起男人去哪儿?心虚的女人只能告诉女儿男人去了寺庙。因为那天是孟兰盆节,所以男人去了寺庙参拜。提到了节日女人回忆起了战争时候自己的家被大火烧了,所以自己的孩子即使在节日里也只能穿破旧的洋装。女人骗了孩子。她看着孩子,看着外面的空地。想着自己落魄的样子。她开始在心里谴责起了战争,因为战争,整个日本陷入了落魄与寂寥,连往日繁华的东京,人们也都失了魂一样,一副无精打采,失魂落魄的样子。
简洁的人物描写。落魄了的男人,压力巨大的女人伤心绝望,很无奈。还有两个天真可爱,却又孤孤单单的孩子。开篇描写了女人家庭的现状,没有复杂的去突出某一位人物的刻画,以此来表达大家在战争时代都是一样的失魂落魄,来谴责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
描写完了现状,女人便开始回忆起了从前。对人物的身份背景也有了更详细的交代。男人是一家报社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生活相对富足,因为男人身体虚弱,我也没有被着急当兵,但是战争变得很激烈,房屋被炸毁了。杂志社也解散了,男人失业了,他们变得无家可归。虽然凭借关系还清了债务,公司男人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整天喝酒,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每天眺望着地平线,一边吸烟一边发呆,经常夜不归宿。女人想起了以前的男人,他是一个温柔的丈夫。结婚八年,从来没有骂过女人,也没有打过她。甚至吸烟,喝酒也会配合政府的分配。但是自从战争爆发以来,男人就变了,他看着女人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些许的呗欠,他总是避开女人的视线。表现的很不安。这个楼回忆作者着重描写了男人的变化,虽然没有描写男人的外貌,但通过对男人行为,心理,生活习惯上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男人在这短短四个月时间里也许苍老了不止有十岁。此刻的男人,行尸走肉,毫无气质可言。女人的这段回忆描写,既写出了女人的无奈,又写出了男人的绝望。男人因为觉得自己无力养家而感到羞愧,觉得对不起女人,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让男人无法翻身,所以他只能逃避,只能借酒消愁。男人代表的是战争后的日本里大多数日本男人的状态,女人代表的是大多数家庭妇女的状态,而它们组合起来是大多数的日本家庭的状态。作者借着女人的回忆,抒发了人们对于战争的憎恶。尤其是日本的普通群众,战争给他们的生活和家庭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大到可以摧毁无数个家庭。
要写完了回忆作者重新开始描写了现实生活中,如女人洗着衣服,男人从外面回来,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吃午饭。也许是很久没有在一起吃饭了吧,尽管女人小心翼翼的不去男人的伤疤,但是饭桌上的气氛仍然十分尴尬拘谨。忽然,邻居的收音机开始播放器法国国歌,男人开始哭泣,然后开始自言自语到7月14日革命啊!法国的革命让法国民众站起来了,但是法国的春天花宴也就永远消失了。革命的本志就是这样。是美丽而悲伤的东西。还有爱。法国的国歌还在收音机里继续响起,男人又哭又害羞又傻笑着。男人哭完就回房间睡了。女人在外面独自沉默着,她不理解丈夫的痛苦,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要为革命而哭泣,但是女人知道丈夫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男人了。现在的男人,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男人冷淡地走过,妻子则被无情留下,独自叹息。
作者大篇幅的描写了男人吃饭时的哭相,一个绝望的男人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借机抨击了革命。革命是大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开始,但是革命过后,大家感受到的就只有悲伤而没有爱了。因为大家只想着革命,却没有规划过革命后的道路,这就是革命悲剧的源泉。作者借男人的嘴和心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改革不完整的心痛和无奈,也许这也代表了日本战后的大部分中产阶级的心理。
对于男人的描写征占了大部分,而女人依然只有一些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但是在细节处对于女人的描写也突出了战争时代的人们即使生活的不幸,也依然努力的找着活下去的希望。在男人绝望颓废的时候,女人依然努力养育孩子。丈夫抱起孩子的时候,女人开心的问,丈夫看到孩子会不会觉得有希望了?男人没有回答,女人虽然感到痛苦,依然笑着。日子就这样过着,艰难的过着,作者大篇幅的描写了男人女人一家生活的场景,虽然都是十分普通的生活场景,但是却反映了战后日本人民生活的艰难,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战争的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描写男人突然有了变化,它不再整日发呆,开始和妻子有了交流,并且向妻子坦白自己有了外遇,但男人告诉女人自己很爱她想保护她往后余生,让女人好好生活,自己会永远想她。看到这儿,因为男人想要自杀,但是却出现了反转,男人只是要出远门而已。女人虽然很不舍,但却给他收拾衣物。男人拿着衣物逃跑一般的离家匆匆离家走了。你们男人只是辜负了女人走了,没有想到结尾再次出现了反转。小说并没有写男人直接死掉,只是在男人逃跑后紧接着写道,诹访湖殉情的报道简短的出现在了报纸上。这样隐晦的描写比直接描写男人头和来的更让人悲伤。这个时候,作者又插入了死者的信,信里男人向女人解释自己和那个女人殉情,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自己无法原谅自己的罪恶,选择自杀,他希望自己的死可以唤醒那些恶魔的良知。
对于大结局的反转,其实全文都一直在铺垫描写男人落魄的形象,描写男人糟糕的家庭生活,描写男人对于政治的绝望,都在暗示男人色扶持早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但是在大结局作者又安排了一个女人和男人一起自杀。并且女人也是一个记者,还怀过男人的孩子,但是男人却告诉妻子自己爱她,在死之前,也告诉妻子他和女人不是因为爱情。在最后的感情描写似乎也表达了男人是爱女人的,但是那个记者却更懂他。但男人更爱女人,所以说不得让她死掉,因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希望。
故事就可以这么结束了。女人去取丈夫的骨灰,本来以为女人会无比悲伤,但是女人却只因为男人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坐立难安。女人认为革命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轻松才推动的,她不能接受一个满脸悲伤神情的革命者。轻松转换心情,才是真正的革命。
文章以一个男人死和他妻子的变化为线索,以细腻的文笔塑造了一个绝望,无奈又懦弱的男人。而和他做对比,就是女人的善良,正直,充满希望。男人是懦弱的。困在痛苦里,无法转换心情,只会选择逃避,在最后更选择死亡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女人在困难的日子里都选择活着。即使改革让人民过的很艰难。那个男人仿佛就代表太宰治自己,无法放弃自己的罪恶所以只能选择死亡。而太宰治也建言来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懦弱的厌恶和自己的矛盾心理,他想用死来唤醒人民的心,但又讨厌这样的自己。他别无选择,就只能写作。
作者通过男女主人公形象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改革真正的看法,改革的本质是让人民快乐,也抒发了自己对于人性复杂的追问,也借此用女人的形象来鼓励人们要充满希望的活着,懦弱的人只会为人民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