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把窗外梧桐的枯叶透射的亮亮的,好像挂满了金箔。这个金钱树又连同路边的景物静静地映照在玻璃上,就像一幅画。这是一个暖暖的冬日。
朋友圈里有人提议去申河徒步,正中下怀,于是积极响应。冬日难得一遇有阳光的周末,谁还愿意呆在家里,守在电视机前,抱着手机浪费这大好的时光呢。
申河,赵氏河的另一种称呼,当地人把申河村以北上游一段称为申河。赵氏河流到申河村,遇到了玉皇阁,水面变宽,流速变缓,于是滩成了玉皇阁湖、浸润成申河湿地,有好事者在这里种起大片的薰衣草,香满了一条川。
我们一行六人,从西延新高速路口集合,穿过申河村,有一条新修尚未竣工的旅游路直通湖边。一面缓缓的大坡晒满了阳光,天上没有一丝的云,地上没有一丝的风,暖和得都能出汗。我想起了和爷爷靠着老家北山墙晒暖暖的童年,由外到里把冰冷的心融化了,把脑子晒糊涂了。路边的苹果园里,果农在剪枝、拉枝,吊在苹果树上的塑料袋里装着轻重不一的土,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
冬天的玉皇阁湖换了另一副容颜,金色的芦苇荡代替了碧绿的莲叶波,纷飞的芦花成了冬日里最美的风景。白鹭不时飞起,惊起了一群群的绿头鸭,使凝固了的玉皇阁湖有了生气。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当我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走进这幅美图里,忽然间又变成了浓墨重彩的水彩画。
焦荷的枝干枯成三角形歪倒在湖里,黑色的荷叶冻在湖面上,构成了一幅幅耐人寻味的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据说赵氏河的莲花这么美,与北魏的延昌公主有关。北魏孝文帝的女儿延昌公主出嫁修行,在赵氏河的北岸上,结庵为寺,手塑万佛,超度赵氏坞之战那些前秦的亡魂野鬼。因每一座佛都要一个莲花座,故赵氏河满川都是莲池,开满莲花,洁白无比。
赵氏河的申河段适合人类居住,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远古先民在此定居,商周时期已形成聚落规模。看看仍然矗立在崖畔上的古城墙,我还真信。前申河遗址已成为陕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徒步中,不时能看到多个文化层叠加的土堆,我也在土堆里翻淘,希望能碰见一半片远古陶器,最好有人面鱼纹,当然这是妄想。有一个人在路边的芦苇荡里钓鱼,我想他一定能钓上申河先民的鱼。
我们也像远古先民一样,逆流而上,希望有所收获。路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走,一会左岸,一会右岸,就像人生不是左就是右,左右摇摆成为常态。今年直到现在还没有好好下一场雪,气温没有彻底降下来,河面冻了、消了,不结实。紧小心慢小心,有人还是湿了鞋。我们开玩笑:常在河边走那能不湿鞋,只要不要湿身就行。
往前逾走,天逾蓝,空气逾清新。蓝汪汪的就像大海,深不见底。空气中没有一丝纤尘,光和热就这样无阻无碍的泻在我们的身上。在城里呆惯了的我们真不相信还有这样好的天空,这样美好的冬天。我坐在河边的石板上做着梦:真想融化在蓝天里,消失在这洁净的空气里,哪怕凝固成一棵树就站在赵氏河的 岸边。
听说龙潭水库是为新区人饮用水而建的,我举双手站成,这才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英明之举。中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就拿水来说,中国没有人可以喝的水了,去哪里都一样,自来水不能喝了,喝的都是纯净水。去过欧洲的人都知道,那里的自来水,拧开龙头就能直接饮用。人家没有早上起来烧水泡茶的习惯。
冬天时间很短,不知不觉间,太阳已有西沉的意思,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踏上了返回的旅程。我们按着徒步旅行不走回头路的要求,走在赵氏河东岸的崖畔上,享受斜晖的最后温暖,像赵氏河先民一样幸福。
这条不长的河流,散落着许多历史遗迹,平添了些许神秘,就像一个历史老人有诉说不完的神奇故事。我好像影影绰绰的看见那个不走运的赵食其向我们走来,后边还跟着汉代冯野王邮掾赵都、宋代大理寺评事大画家赵光辅等赵氏家族的英灵。啊,伟大的赵氏河,千百年来,她就像这黄土地上一条永不衰竭的血脉,夹裹着渭北高原历史文化的积淀,静静地流向关中大地。
夕阳已落在赵氏河西岸,把整个河谷涂成血色,冷风吹来,打了个激灵。我收回思绪,把衣服拉链拉起,加快了回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