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实》这本书中,作者重点跟我们讲述了10个思维陷阱,最近围绕疫情的新闻和评论,让我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思维陷阱体会更深,大部分人的眼睛,看待世界的时候,都是以习惯的思维,而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思维。
当下对武汉的民众来说,每一天都是十分煎熬,很多人处于24小时等待的状态,等待检测盒,等待社区协助扔垃圾,等待床位,等待医治药物,等待着生,甚至有很多人在等待着死去……而相处较远的我们,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因为留在家里的时间的增多,很多人开始焦躁,开始松懈,或者开始极端,开始激进。事实中第一个思维陷阱,就是一分为二的思维习惯。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决策,是否无意识地掉进了一分为二的陷阱呢。
结合书中作者的观点,对于是否能够安心地听从政府的规定,安心在家里呆着不外出,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有新闻在报道,某某未正常上报,而是选择在家隔离,但期间也去了菜市场、去了药店等,现在被举报出来,周围的人对他开始评论甚至是攻击。当然,如果是恶意外出意图传染更多人的,那我们不单要抨击,更要按违反条例进行行政管制或刑法拘留,可是我们在评论前,也需要调用我们的理性思维,去想一想,是不是陷入了一分为二非黑即白的定式思维呢?
因为现在我们不是只有两种人,我们的人群分为了至少四类人:我们正常无任何接触史在社区里自己家里自由呆着的,在社区上报了社区居家隔离的,或者经过疫区回来有疑似症状而美誉确认的,或者与已确诊的人员有密切接触的人,都属于未确诊的,但是对于自由呆着的人思维里很理所当然认为有异常就上报的决策外,另外三种人都可能会有各种原因导致他做出了不上报的决定,这个决定无关对错,但确实基于事实会存在的情况。比如,一则新闻说到,老父亲被感染了,只有一个儿子照顾,那位儿子还没有任何症状,他也想上报,但是父亲的病床迟迟没有落实,他不能离开父亲,所以他坚持了三天,陪伴父亲,每天做了防护后外出买菜和买药,在这三天中,他就是基于事实做了这样的决策,如果我们用一分为二的思维去判断他的对错,那就只有一个结论。
对于每个思维陷阱,我们要练习去识别它,就是通过识别它,对周围世界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相对符合事实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