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清晰、准确,通俗易懂,亲切生动,有情有趣,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和感染力。从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最好的教学语言是口语化的语言。口语生动自如、亲切,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教师也便于操作,对此我深有感悟。
但是,有的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认为口语太平常、太俗、不精彩,于是,他们在备课时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尤其是一些开场语、提问语、过渡语和总结语等)全部预先设计好,在课堂上再一句句背给学生听。有的老师为了达到精彩生动的效果,还特意选用了一些不寻常的词语。如有位老师在开始讲某课时胸戴白花,哽咽背诵:“1976年1月8日,在世界的东方,在祖国的上空,一颗巨星陨落了……”学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目瞪口呆。这些字订了也许很精彩,但学生只能产生一种疏离感。
也有的老师确实有深厚的语文素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他们嫌口语“缺少诗意,有有失文雅”,于是在课堂上说书面语。请听:“白鹭有大美,但它不言。它不言,我们言。我们在十一二岁时读《白鹭》,犹如在缝隙中观月;我们读了高中、上了大学时再读《白鹭》,就可以让《白鹭》来疗养我们的心。”学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老师为此背了半天,诵了半天,这不是白费工夫和力气吗?
还有的老师缺乏语言艺术,又不愿显出“平庸”,就不惜生造词语,说话半文半白。学生只能听得睁目结舌。
这些做法,从动机上就错了。因为课堂上的精彩,应该主要来自学生的表现。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课堂不是教师显示自己“才华”的地方。所以,教师真正感人的、有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规矩、亲切、自然的口语,如果能够再幽默一点儿,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