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这样的一个事实:在任何技能上,从来都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精通的境界,而能技压群芳的人从逻辑上讲必然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从表面上看,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更多的人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道。就如卖油翁所说的“无它,手熟尔”。至于要重复多少次,因人而异。另外,需要重复的次数也和基础有关。练习一项技能或使用一项工具时,当重复了足够多的时候,都将“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和他人聊天时,不用考虑着先迈哪只脚一样。
第二个原因,更多的人低估了任务的复杂程度。
任何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或者说“子技能”)的集合。大多数技能若单独拿出来,作用并不大,需要与其他某个或多个技能配合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比如写作,在熟练掌握这项能力之前,要掌握多项子技能,包括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等,还要恰如其分地使用这些技能,让它们能巧妙的配合。
因此,想要真正掌握、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很快就放弃的原因。
再往深处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少数人显然更有耐心去掌握、熟练、精通一项技能?
或许有一个解释能讲得通:这些少数人有过掌握、熟练、精通某项技能的经历,他们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达到熟练的,也很清楚自己是重复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内化”的,当面对一项新的技能时,他们能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
也同样基于已有的经验,他们会有意识地呵护他们心中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那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比生命还重要——如果没有它,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希望”,通俗的定义很简单:相信明天会更好。更精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能让一个人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与“行动”。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尽管有运气因素);反过来看,一旦放弃行动,那么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其实我们再想一想,除了熟练掌握一项技能需要呵护好心中的希望,追寻一个梦想、完成一个心愿、做成一件事情,不同样需要我们拼命守护好我们心中的希望吗?“世间本没有意义,任何的意义都是人赋予的”。既然如此,我们的人生当然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做主,当我们心中有了某个希望时,那就拼命的寻找方法去守护它,然后持续的思考、行动,真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