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吃饺子的时候,正巧碰到店主的儿子靠在墙角,一边哭一边嘴里不停地申诉:“为什么我的蛋炒饭你们总是要吃一口?为什么你们总是这样?为什么你们什么都要尝一口?”他选择不吃这碗蛋炒饭抗议,不过这样的他显然抗诉失败了,爸爸已经要气炸了。
实在是看他哭得好伤心,关键是他父母根本就没有理解他,只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于是我决定安慰他,好让他不再哭泣了。尝试跟他聊天,发现他父母是“惯犯”--经常吃“他的蛋炒饭”。你可能还是搞不明白,那我可以先给大家梳理一遍。
首先小朋友很喜欢吃蛋炒饭,于是他妈妈给他做蛋炒饭。不过他妈妈跟很多家长一样,做完了会想试试咸不咸,于是尝了一口。其实这个时候小朋友已经有点难过了:为什么我的蛋炒饭?(请注意特意为小孩子做的,他们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尤其是已经出锅装在碗里的。)为什么妈妈就直接吃了,都不跟我说一声?
接着他爸爸出于好心,也许是想告诉他蛋炒饭很美味,自己尝了一口。叔叔跟着凑热闹,也许是想逗逗他,也尝了一口。其实这个时候,小孩子已经开始生气了:我的蛋炒饭第一口没了,第二口和第三口也没了,到我只剩下第四口了。第一次的重要性,显然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点。更意识不到的是忘记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问他”,也就是他的蛋炒饭,为什么都不经过他允许就吃了。
然后当小朋友抗议选择不吃的时候,妈妈觉得为什么我做的蛋炒饭我就不能尝了,而且还是为了试味;爸爸觉得他不吃第四口,不都是蛋炒饭,就是无理取闹,喊着要吃蛋炒饭的是他,做出来了,还不吃;叔叔可能觉得自己不该逗他的,可是吃都吃了,不可能吐出来吧。
最后小朋友哭,大人劝“还有这么一大碗蛋炒饭,你先吃吧!不够吃等会再做。”结果小孩根本不听,一直重复着那几句话“为什么……”大人呢,见他这么倔,懒得管了。哪怕他跑到大人面前又控诉,无济于事。这样的话,他只会觉得父母做错了事,却不认错,还不理我,这让我更难过了。所以他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
其实我们把事情回放,就会发现,只要我们多了一个步骤“询问孩子的意见”,也就会少了后面的事情了。
所以当我问他的玩具是谁买的的时候,他说是妈妈买的。接着又举了很多其他亲戚买的玩具,但我却突然问:“爸爸呢,有买玩具吗?”他说没有。他妈妈在一旁却笑了:“爸爸妈妈不是一起的吗?妈妈买的不就是爸爸买的?”(这句话导致我后面给妈妈上了一课)这样问完我就很清楚了,这个孩子的物品界限很明晰。问题就很好处理了。于是就开始给他“埋坑”了,先是玩具,再到书本,又到蛋炒饭,完成了从地上到饭桌上的突破。这些都是他的东西,我就问“可以借我玩一下吗?”“我可以在上面写字吗?”“蛋炒饭你吃完后,我可以吃一口吗?”前面两个都说可以,最后一个他很为难的说:“我不知道等我吃完后,还能不能剩。”我说:“没关系,留一口就可以了。”好了,他拿起勺子开始吃饭了,终于搞定了。
以上就会发现大人和小孩的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大人们只会说这孩子就是倔,怎么说都不听。这个时候大人们应该去反思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记得我高一的时候,买了一个很漂亮的笔记本,因为太喜欢了,所以没舍得动笔。恰巧有次我同桌翻到这个笔记本,他说:“诶?怎么不写名字?”接着就热心地替我写上了。我还没来得及阻止,只见他几笔就把我的名字丑不拉几地写上了。我当时气得当场大哭,他估计永远都理解不了我当时的心情,只知道一个劲儿道歉以及试图擦干净上面的字迹(其实越擦越脏)。如果我还小的话,也许会说“你赔你赔”。可是当时也挺大了,很清楚有些事情得按照大人们的规则了,不然就被当做笑话。更明白的是:我的东西,哪怕是我再珍视,有时候被他人破坏了。我也不能哭啦,不然就会被嘲笑“不就是用了一下么”“不就是折了一个角么”。恩,诸如此类的话,真的听太多了。慢慢地我也像一个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