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这几年,“非虚构写作”这个词有点火。
一夜之间,出现了好多非虚构写作平台,如网易的“人间”、腾讯的“谷雨”等。这些平台都有××计划,拨出专款支持非虚构创作,给出不错的稿费,一时间好些人成了非虚构写作者。
之前,特稿《太平洋大逃杀》再添一把火,微信阅读量一夜之间破千万,影视改编权也已超百万的价格卖出,许多人都恨不能自己也整出个大IP,卖出个好价钱。
实际上,非虚构写作并不是个新词,他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杜鲁门·卡波特1966年发表的《冷血》便是一部非虚构小说杰作,既给作者卡波特带来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之后“通过罪案探究罪犯成长经历,将其描写成社会受害者”的滥觞。
1959年11月一天,卡波特读报时看到“堪萨斯州花园城郊一农场主全家四口被杀”的消息,决定前往采访。他花了6年时间,走访了被害家庭的邻居、警方人员、多次与罪犯佩里面谈,记录了6000多页的笔记,最终写出了这部《冷血》。
小说分“死神来临前夕”、“不明人士”、“水落石出”、“角落”四章。佩里和狄克这对监狱里认识的冤家,听说农场主家有一只保险箱装满了现金,于是入室抢劫,结果只抢到了50美元,全家四人被杀。值得一提的是,佩里杀人时有点懵逼,多少有点被狄克蛊惑的意味。狄克原本还想劫个色,被佩里阻止了。既没劫财又没劫色,仇杀也不可能,一度让警方调查陷入僵局。
狄克和佩里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狄克天生嗜杀,虽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孩子,仍随时想“干一票大的”。佩里则完全不同,他父亲酗酒,有家暴倾向,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他掘过金、参加海军被性骚扰和侵犯,退役后摔断了五根骨头,因此对阿司匹林上瘾。1956年,佩里因抢劫、偷车入狱,与狄克认识,出狱后实施了早已制定的抢劫计划。
另一方面,佩里又是一个脆弱的人,他会弹吉他,绘画也不错,他想通过自学成才,抄下了许多词汇表,把收到的信和明信片随身携带,最后山重水尽时也舍不得丢掉。这也是书中最哀伤,最另百转千回的的段落。逃亡路上,两人拦车抢劫,佩里阻止了狄克杀人,气得他破口大骂。
1965年,《冷血》在《纽约客》上连载,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当年的畅销书。联想到去年9月告破的“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嫌犯高承勇的状况虽与佩里处境、动机皆不甚相同,但中国西北小城上普通民众心头的森森寒意,又何异于美国中部堪萨斯小镇上人们头顶的嗖嗖冷风?
《冷血》带给了卡波特巨大的成功,但佩里幼年坎坷的身世,让卡波特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卡波特幼年被寄养在亲戚家,母亲和继父酗酒、暴力、缺乏安全感,虽然《蒂凡尼的早餐》让他成为“战后一代最完美的作家”,但他与佩里拥有同样破碎的家庭、同样孤独的童年、也同样敏感脆弱。
《冷血》之后,卡波特再没有写出任何超越它的作品。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朋友家中,年仅59岁。
2005年,贝尼特·米勒导演的电影《卡波特》上映,杜鲁门·卡波特由菲利普·霍夫曼饰演,电影情节便是还原卡波特与好友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小说的作者)前去堪萨斯采访、写作《冷血》的过程。霍夫曼饰演的卡波特有点娘娘腔,初看可能有点不适,但他发自骨子里的表演塑造了活生生的卡波特,也让他拿下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