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选自读史专栏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如果说,万历是高居庙堂的皇帝,那么李贽则是乡野的皇帝,但这位乡野的皇帝,同样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自诩知识分子的李贽希望自己是离群的,自我的,偏偏中国的社会又是一个宗族的社会,他置身其中,难免矛盾。
他称赞妻子“慈心能割有,约已善持家”,但又埋怨妻子无法理解他的“丈夫志四海”。
他渴望清净,却不得不面对整个宗族的复杂社会关系。
他越想摆脱这个社会,社会就越要抓住他。
他出家当和尚,以为四大皆空,结果族人写信告诉他:我们已经指定你的一个侄子当你的接班人。
他跑到庙里,但无法不做学问,他要跟朱熹、跟王阳明隔着时空争论。他还要跟世俗争,有意思的是,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
可以说,李贽是乡绅的代表,他的困惑,也就是明朝基础社会乡绅自治模式的困惑。
在黄仁宇看来,李贽就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里。作为个人,他尚且无法摆脱社会固有模式和思想给他的枷锁。可想而知,整个社会要做出改变是多么困难。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洁与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到了最后,通过这么多在这一年发生的不同的琐碎的事情、案例,上推下衍,总结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衰亡,从万历十五年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明王朝覆灭是必然的。而这个衰亡为什么又是中国失败的总记录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承袭了孔子的理想,儒家的理想,治国的方案。但只是把它硬压在社会现实上面,完全不去考虑社会现实是不是能够配合这么一个理想的秩序。而现实,往往是变动的。当不变的理想与变动的现实矛盾不可调和时,这个王朝就会崩溃。崩溃之后就会开始另一个王朝,往复循环。
所以,《万历十五年》就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兴衰的问题了。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1587)的变化,让中华文明失去了继续保持领先世界的重要机会,那在历史上,还有一年和1587年类似,就是公元755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自此大唐王朝和中华民族走向衰落,繁荣的经济、璀璨的文化、强盛的国力都一去不复返,期间经历了晚唐的惨淡;五代十国军阀割据的混乱;辽、金、北宋、西夏的并立与混战,直到蒙古族灭南宋统一中原建立元朝,中华民族才又一次融合。
但元朝仅仅以一个扩张土地为己任的姿态统治华夏,加之其不善治国,经济文化始终也没有达到两宋时期的高度,更不用说比肩唐朝;直到朱元璋驱除鞑虏,汉人重新统治九州后,华夏才逐渐恢复元气,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外交方面有郑和下西洋,有万国朝拜;经济方面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文化方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其他数不清的灿烂艺术及其《永乐大典》等;军事方面更有永乐帝远征蒙古、万历年间屡次打败日本的记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盛的时期,在1587年偏偏悄然改变了——最终,华夏大地再次沦落在少数民族手里。
不用疑问,历史上只要是异族统治汉族,统治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民族矛盾,这是非常棘手的,所以统治者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很好的发展经济为百姓造福。参考元朝和清朝的历史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明被清取代后,满人和元朝时期的蒙人一样,丝毫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翁,他们从内心深处惧怕汉人、嫉妒汉人,从而排挤优秀的汉人、迫害汉人,直到金田起义、鸦片战争开始,才不得不用汉人。
但用汉人也不是掏心窝放心的用,上下级心里的隔阂始终有,且越用隔阂越大。
这就是造成终满清一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继续发展,反而完全退缩到封建小农经济,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用教科书中的说法,就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古老的中国终于没有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终于落后了,终于挨打了。
所以,读罢《万历十五年》,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几个假想:假如张居正的改革思维能够持续下去,假如海瑞现象不再是古怪地存在,假如戚继光这样的将军能够不孤独地存在,假如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假如取代明朝的不是满人而是另一个汉人政权……中国可能依旧会是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
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