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直在思考:《人物描写一组》第二个课时,应该做什么呢?怎么样才能和习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呢?
再次翻看语文课文,认真思考:除了人物形象,写法上有什么特殊之处?除了交流平台讲到的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外貌描写还有什么是值得挖掘的呢?这三篇文章之间还有没有什么连接呢?
突然,视线停留在几个字上面:“最初,终于……”哦,是了,在《摔跤》中,两个人的比赛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把不同时期不同动作,不同反应写出来。这个连续性的叙述聚焦在了一个极短的时间内,用慢镜头分解动作,细致勾勒了摔跤的场面。
而在《两茎灯草》中,也有连续性的存在,不过这次是事件的连续性。当“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时,几个人分别出现,大侄子问,严监生有相应的动作描写,之后二侄子、奶妈、杨氏分别出现问话,之后严监生都有对应的神态动作描写。
学最终是为了用,还结合刚刚练习的习作四《他—了》进行修改,引导:“当他哭时,奶奶过来了我的小心肝,这是怎么了,他什么反应?爷爷过来了,说了什么?他什么反应?妈妈过来了,说了什么?他什么反应?”如果按照《摔跤》连续性的时间仿写的话,那就是“起初,他怎么哭的?接着有了什么变化?最后又变成了什么样?”孩子们在昨天练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修改,把哭、笑、陶醉等这一短时间的场景描述,用慢镜头逐一呈现。这样的习作,就能避开这次习作的误区:专注于事情经过的叙述,而略写人物当下状态的细致描述。
课堂上尝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习作,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口头进行补充修改,希望逐渐提高习作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