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错。”
这句话来自《心灵捕手》的电影。电影讲述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在黑板上留下一道困扰已久的题目,他希望学生能够解开。可是,无人能解。
无意中,题目被学院的清洁工威尔解开了。然而,这位数学天才是个叛逆少年,他打架,还被抓进监狱。在教授的保释下,他才重获自由,但有个前提是帮助教授研究数学,并且接受心理辅导。
在心理学教授肖恩的帮助下,威尔渐渐地打开心扉。威尔曾经寄养过多个家庭,却被养父无情的鞭打,这造成他的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对人极度不信任,甚至把养父鞭打的原因归结到自身。
当肖恩对威尔说出那句“孩子,不是你的错”时,威尔内心的防线崩塌,他抱着肖恩痛哭流涕。没有人真正理解他所受的伤害,也没有人告诉他,这些都不是他的错。
威尔在肖恩面前卸下了心理包袱,直面内心的恐惧,并且找到问题的根源。最终,威尔得到了治愈,找到真正的自我。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深远。倘若孩子遭受的是身心的伤害,这不仅对他们的性格,仍置一生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故事里,威尔的养父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这种类型的父母被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称为有毒父母。那么,面对这种“有毒”家庭,我们该怎么办呢?
对此,《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着重描写了多种不同的“有毒”家庭,以及这样的家庭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而受伤的孩子需要怎么样做,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过上健康的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是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与此同时,她还是一名演说家和作家。其中,《原生家庭》这本书是她的著作之一,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目前,她的作品已被翻译成15中文字,在全球发行。
《原生家庭》这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认清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摆脱有毒家庭的伤害。
一、 认清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在孩子的心里,他们默认父母是全心全意爱着自己的。
倘若要他们否认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无异于切断深扎在他们内心的精神支撑。因此,在孩子的心里,无论父母对自己好与坏,他们都会全盘接受。
往往是这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心态,孩子才会默默在父母的毒害下生活多年,而没有发现问题所在。
哪怕夜深人静、午夜梦回的时候,他们心里发出的那个小小的质疑声音,都会被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心里出现了问题,而不会想到是父母的原因。
幸好,《原生家庭》这本书告诉我们:“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原生家庭》列出五类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1.操控型父母
“这都是为了你好”一句简单的话,扼杀了多少孩子的独立性。这是操控型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打着关心的旗号,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
在情感上,他们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于是,在早年间对孩子过度控制,以至于孩子不敢去尝试、去探索以及承担失败的风险。这些孩子步入成年后,依然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在金钱上,父母把钱作为有力的武器让孩子依附于自己,这也就顺理成章的对孩子进行操控。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操控,最终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2.酗酒型父母
在外人看来,酗酒型家庭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他们擅长伪装,并且要求孩子替他们保守酗酒的事实。但这对孩子的情感是一种压抑,孩子总是被迫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谎,长此以往,孩子要培养强大的自信心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酗酒家庭里,孩子常常要肩负起照顾父母的角色,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角色,也对孩子正在形成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威胁。
酗酒家庭的子女成年后,大概率寻找的伴侣也会是酗酒者。尽管他们心里对酗酒嫉恶如仇,但是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因此,这种行为模式会不断在子女身上重复。
3.身体虐待型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成为多少身体虐待型父母的挡箭牌。事实上,这类型的父母是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只要有工作不顺、性生活不和谐等负面情绪需要发泄,他们就会选择对孩子动粗。
受虐的孩子,由于长期积压的愤怒情绪,有些人长大后会成为和父母一样的施虐者。但也有些人相反,出于童年遭受的痛苦,他们往往刻意不给孩子制定规则,或者不会强制执行顶下的规则。而这样做同样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4.言语虐待型父母
任何孩子都不懂得分辨玩笑和事实、取笑和威胁,他们对父母说的话都会信以为真。有的父母会直接地、公开地用恶毒语言贬损孩子,有的父母会间接挖苦、取笑或拐弯抹角的对孩子发起攻击。
当父母频繁地说出否定、不堪的语言时,孩子会当真的以为那就是自己,这种负面的影响对孩子的心灵是具有破坏性的。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极度敏感、羞怯以及对别人缺乏信任。
5.性虐待型父母
乱伦或许是最残酷、最令人难以启齿的经历了,这背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基本的信任,也摧残了孩子的感情。乱伦以一种疯狂而激烈的方式将受害者与侵害者紧紧地困在一起。
对于受侵害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仅觉得这种事情是肮胀、恶心的,而且感觉到侵害者的行为是禁忌和耻辱的。这也是受侵害的孩子觉得难以启齿的原因。
二、如何摆脱有毒家庭的迫害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这个体系并非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
要想打破这个魔咒,那就需要将自己在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父母。这并非要原谅他们,而是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
1.自我界定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有一定的情感依存,但这也成为有毒父母对孩子干涉的正当理由。孩子需要在照顾好自己和关心父母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
孩子在情感上的独立不意味着对父母置之不理,相反,如果一昧顾及父母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情感拱手交到别人手上。因此,勇敢的自我界定,切断父母对自己的干涉。
2.表明自身立场
表明立场可以明确自己的想法和信念,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等等。这既维护了自身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安顿了父母。
3.认清伤害的根本责任
童年所遭受的伤害,根本原因不在于自己。虽然父母恶言相向、暴力相对,但导致这些发生的原因在于父母本身。
如果不能认清主要的责任方,我们将会一辈子把这个重担背负在自己的肩膀上。因此,我们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
4.与父母对峙
这是心理治疗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对于受侵害的成年孩子,与父母对峙意味着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步。
为何要与父母对峙
与父母对峙并不是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积极的回应,而是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来。倘若不能解决自身的恐惧、愤怒和愧疚,这将会转移到自己的配偶或者子女身上。因此,与父母对峙是自我治疗必不可少的。
何时与父母对峙
在对峙之前,如果你满足以下四个基本要求,便可以行动:
·你必须坚强得足以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其他任何由对峙引发的消极情绪。
·你必须有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你度过从期待对峙、对峙本身到对峙的后果出现这三个不同的阶段。
·你必须将想说的内容事先写成信件或加以演练,必须练习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你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所遭遇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如何与父母对峙
与父母对峙的方式有多种,比如打电话、写信、面对面等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对峙,开场白都应该涵盖以下四个要点:
·这就是你曾经对我做的。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
·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这是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生活总会向前迈进,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如果童年遭受到原生家庭的侵害,那么请相信这些并不是你的过错。如果你希望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请你积极地寻找合适的方式,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不妨参考里面的方法,重新认识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对自己进行一次自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