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及时巩固的重要途径;作业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上听讲只能初步解决一个“懂的问题要真正达到“会用”,使学习的知识形成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认识水平,还必须通过复习、完成作业等活动才能实现。作业从本质上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与教学价值互补,是推动学生独立学习、培养恒心毅力、自我约束、学会时间管理和快速进步的重要途径。现今,孩子的课业压力是非常大的,每个孩子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9点、10点甚至凌晨。这是个摧残孩子的大问题。在“双减”政策下,要想解放孩子,最关键是要解决的作业设计问题。
我们可以把作业分为两类:基础性巩固性作业和提升性拓展性作业。对于基础性作业中的生字词抄写等记忆类作业,此类作业较为枯燥,但是同时有十分必要。孩子们的学习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不同,所以在布置作业时,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布置。平时记忆力较好,听写效果好,错字较少的同学在布置抄写作业是可以布置抄写一遍。而平常写错字较多的同学,基础不太好,接受新东西较慢就可以布置,抄写为两遍甚至三遍。分层根据情况布置作业的做法,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差别,从而正向激励学生在完成此类抄写作业是更加用心,减少错字的现象。足够的背诵量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之一,所以在背诵类作业必不可少。在此类作业的布置上也可以分为以下两类:对于一些简短的需要背诵的文章,尽量在对其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而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则需要阶段性的推荐,逐步完成。如第一课《观潮》,课后要求的是背诵3~4自然段,紧接着的第二课《走月亮》要求的是背诵第四自然段,这么密集的背诵要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的感觉,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就把这个背诵任务给分化了,第一天我们布置的作业对文章进行熟读,第3~4自然段要求读五遍以上。第二天在理解课文、前一天已经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允许有少许的差别。第三天再次尝试背诵,做到一字不差。对于有些篇幅特别长的文章,也可以把背诵的这个作业战线拉得再长一些。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量不足现象的必要补充。课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阅读。但是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如果没有一个必要的检测手段就很难把控。目前我们检测课外阅读的方式,大多是写读书笔记。我们的读书笔记基本上都是由积累字词,积累优美句子,积累优美文段和谈感受这几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需要学生书写的量很大,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负担,凡读必写,也有可能会挫伤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让学生感觉非常疲惫。所以读书笔记作业的布置,我们认为也可以改换一下,除了减少读书笔记的书写次数,提醒学生在真正觉得值得摘抄和值得书写的地方,再去摘抄和书写。除读书笔记外,我们也可以改换课外阅读的反馈方式,把之前的读书笔记中的写一写,改为讲一讲,说一说,演一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那么阅读的这个作业也就不再是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作业了。拔高性,实践性的作业,这类的作业其来源多为练习册上的最后一道题和我们老师根据当天的教学重难点布置的思考题。对于此类作业的布置,我们遵循凡布置必反馈的原则。练习册上的最后一道题,如果是拔高性、实践性的题,一定要要求学生真正去实践,如果实践难度较大,可以跟学生一起换种方式去完成。对于我们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重难点布置的思考题,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思考,可以不用书面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这一类型的题,作为对教学重难点的重要补充和巩固,一定要做到及时反馈。这种类型的思考题是作业环节中特别重要的一环,这些题目是学生能够借助支架,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桃子,是学生拓展自己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布置此类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少而情没有,宁可不布置,凡布置,一定要收到反馈,一定要进行总结。如练习册中第二单元第八课的最后一道题“在阅读中,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小组交流”,这道题我发现很多同学都习惯性的空着,因为这道题的下面没有画用来答题的横线,学生们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默认为不做了。可是这样的题目,正是对我们提问策略单元中提问的方法的练习与巩固,学生提出问题后再与小组内成员进行交流与沟通,就更能巩固对提问策略的掌握,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更加强调学生对此类题目的思考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