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号两天的时间很顺畅,一气呵成的看完。其实看这本书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在看它读它的过程中,不由自觉地就会被吸进去,不到结尾,不能自拔。
其实说,看完的感受很多很杂,有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的,也会有像阅读理解一样分析感悟出来的主题。先说一些浅显的表象就是,故事挺新颖的,永远不会想到下一个情节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永远会期待往下读下去。另外一点,作者的笔触真的很细腻,一些描写景物的段落,读起来都是见字如面的美感。然后就是整个“爱情故事”下迪伦的少女情怀,是比较接地气的。(看到有些情节还真是会被逗笑,甚至有些画面完全可以想象出爱情剧的模板套路来)当然,我想如果我初高中看时应该更会被吸引代入。现在看来,想到的更多的是隐藏在小情小爱之后的“成长摆渡”吧。
----------------一本正经分界线---------------
初读前十几章时,你会感觉他是一个纯爱情隐道理的小说。然后,细嚼慢咽,反复想后,它就是一个女孩的心灵成长史。她经历四个安全屋,走过荒原,涉过深湖,穿过分界线后,又勇敢的自己一个人快给我分界返回找寻崔斯坦,然后找到火车,最后的最后,两人都得以还生,作以最完满的结局。这时的她早就不是那个纠结于拿不拿小熊的小女孩了。这时的她已经长大,已经是“渡”过自己的“摆渡人”了。
小说第一个让我开始想的点是崔斯坦告诉迪伦她已经死掉的真相时,“大多数情况下,那些灵魂一旦发现自己是孤魂野鬼,他们就会沉浸于自己的痛苦中难以自拔,自怜自哀,对跨越阴阳的旅程在无兴趣”。可迪伦幸得不是如此,平静坦然的接受,以此来继续走下未知的前路。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会想:如果我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会是什么状态,然后又会是怎样发展。两者一对比,作者的意图便不言而喻。
另外,还有崔斯坦对荒原等一切现象的解释。“所看到所身在的一切,都是你的心象”。你的心里越阴郁,夜晚就越黑暗。环境也好,崔斯坦也罢,一草一木都是你反应的心象。这一点从始至终的强调无非是想说,你赤裸一般坦诚时直面你的心境,你会怎样反应你自己,摆渡你自己。就像崔斯坦说的那句话:“如果我真的存在,那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我想这里想说的也就是渡己二字,我们最终都是需要自己来摆渡自己,自己救赎自己。
读到后边想的也就和主题差不多,摆渡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崔和迪究竟谁是摆渡人?好多问题,看完了才知道,意义无非是那些“爱,勇敢,向死而生,渡己”的标签化的心灵治愈。在究竟谁是真正的摆渡人的问题上,在两人爱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摆渡与反摆渡的设置上,答案可以非常明显的得出两者都是,两者作为彼此且自己的摆渡人。她在生死边缘被灵魂人救赎,而他在漫无尽头的摆渡生涯中被她拯救,两人都到达了现实中的彼岸。她,纯净灵魂;他,向死而生。两人都打破了荒原固有的规则,用执着的信念完成了穿越荒原的成长。所以,其中也包含了回答自己的问题,摆渡人只是一个头衔,人人皆可有。成就了对方,也成全了自己。从原有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不要一直自怨自艾,遇到“真的自己”。也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然后找到了更大更深的自我,拉着你最重要的人,慢慢走向生命的真实。
哪怕他是未知的魂飞魄散的地方,哪怕是所说的在死一次的危险,还是要告诉自己一声,万一呢万一能遇见“鬼”了呢?
最后,除了以上说的,抛弃那些特别正的标签之外,单纯的把它当作故事来说,也确实值得一读。然后向自带光环的人设,莫名的一些槽点和简单投入的场景环境,他应该是比较容易拍摄制作,并且拍出来也符合大众口味。可是我最后的想法还是把它当作一本书一个故事更好不过,想起来翻开读一下,而不是观众茶余饭后相互吐槽的谈资,只谈论爱情而忽略其背后的真正想传达的含义。
还有,书的封面很美,虽说画的应该是荒原上的湖泊,但幽蓝和温暖的斜阳用看似轻盈的油彩画出,就如同文字带来的感受一样,如临其境。书后边的一个推荐说的还是耐人寻味的: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
我想啊,这也就是你自己在指引你自己。
作者: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