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和学生需要知道他们课上的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知道学生对这些标准实现得如何了,以及知道下一步去哪里。下一步的行动应当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理解与成功标准之间的差距而定。成功标准涉及“你要到哪里?”“如何到达那里?”“下一步去哪里?”
5.教师必须从单一观念转变为多元观念,并联系和扩展这些观念,使学习者构建、再构建知识和观念。关键的不是知识或观念,而是学习者对这些知识和观念的构建。
6.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需要在学校、办公室和班级创造这样的环境:错误是受欢迎的,因为它是学习的机会;抛弃不正确的知识和理解是受鼓励的;教师可安心进行学习、再学习,可以探索知识和理解。
——摘自《可见的学习》“六个通往卓越教育的路标” P21
接着昨天的思考,我们继续往下说。
第四个路标,是师生要知道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知道学生实现得如何了以及下一步去哪里。在每个学期、每个单元与每一节课,我们都会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般有好几个层次,从低阶逐步走向高阶。我们不能仅仅以完成一个活动或一堂学生参与并享受的课为标准来制定成功标准;相反,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与并享受学习的挑战。这样说来,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其实非常重要,要有层次性。我们应该设定具有适当挑战性的目标,然后构建情境帮助学生实现目标。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呢?这是未来课堂里,我最想要努力的方向,也是使得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前提。
第五个路标,是教师必须拥有多元观念,联系扩展这些观念,使学习者构建、再构建知识和观念。很显然,这里强调的是“构建”。新知识从何而来?新旧知识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新旧知识的碰撞会产生出怎样的火花?学生如何从原本知识里生长出新知识?等等。这种思维的构建,无论在今天的应试考试,还是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都显得特别重要。诚然,要想“构建”,教师就必须拥有多元观念,并且要不断联系与扩展这些观念。社会正在以更快速的方式发展着,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正在地不断融入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课堂如果没有随之发生变化,增添这些新元素,势必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按照今天的流行词来说,我们可能就真的会被“out”了。
第六个路标,是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犯错误、允许探索、允许再学习。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往往便是学习发生的最好契机。只是我们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记得上一次台湾王绪溢博士来学校交流的时候,他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上课提问A同学。他起来回答错误了,你会怎么办?”我们往往会请他坐下再思考,然后换B同学起来回答。王博士问:“那么,A同学坐下会继续思考吗?还是会如释重负?他的‘不会’真的解决了吗?”说实话,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错误是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这个时候,“追问”可能是个好办法。老师用更多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想得更深入,同时给他更多的反馈,让他在错误中获得新的成长。
这六个路标,每一个都是重要的,而每一个要做到其实也都是难的。要想通往卓越教育,我们真得还有太多值得改善的地方。虽然这六个目标都是对教师而言,但我觉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孩子的老师不能做到,那不如从我们自己开始努力,因为“家长改变,孩子改变!(引用张文质老师著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