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念这句咒语了。
那还是2017年的1月1日,文学疯人院才刚成立不久。为了鼓励大家写作,院长想了一个法子——二十一天法则。就是逼着一帮疯子每天必须完成一千字的作业,连续二十一天不中断。据说凡事能够坚持二十一天,就能养成习惯,于是众疯子硬着头皮开始了漫长的二十一天煎熬。头几天还好,毕竟成年人经历的人生就像宿便一样,尚有几分存货。可宿便拉完,肚子里空空如也,挠破了头也想不出什么可写。于是有人变着法子来写,最妙的招数当属看了疯友的文章后狂拍一通,轮着拍一遍后字数也差不多了。想着那时候还真不容易,虽然才过去了一年多,可总觉得仿若隔世,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回忆青葱的校园时代。
那时候疯人院才寥寥几位病号,自从疯疯之外和面包加入之后,院里响起炸雷般的豪情壮语:以后疯人院内必出大师!呵呵,当时都觉得好笑,不过疯嘛,谁在乎呢?万一成了呢?可雄心总归是雄心,眼下却是疯子难为无言之炊,吹得震天响,字却憋不出几个,搞得一众疯子甚是气急败坏。这时候不知谁提出了一个妙方:把手放在键盘上,让心绪自由流淌......结果这句话成为疯人院那段时间内几乎所有文章的开场白,念着念着就成了咒语。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疯子们就是一边念诵这句咒语,一边艰难地经受住二十一天法则的考验。
如今这写作的习惯一坚持就是一年多,可能再也停不下来了。可回想起当初的那份执着、坚韧,夹杂着煎熬、焦躁、无奈和迷茫,一步步走到今天,不免心生感慨。虽然在漫漫人生长河中,一年时间或许算不上什么,但能够将如此枯燥且毫无功利的写作,当成吃饭睡觉一样每天坚持下来,本身就不是一件易事。如果不是雪师的智慧明光,如果不是众疯友们的不离不弃,疯人院绝不会像今天这般热闹。
当初建群我也是奔着一份凑热闹的心去的,想看看究竟都是些什么样的疯子。至于写作,能坚持多久就算多久,反正也不用负什么法律责任,完全是律师的惯性思维。后来伴随着看雪师的书,特别是雪师特有的训练方法——写作,在写作中修炼自己,让自己对写作越来越依赖,甚至是欲罢不能。于是凑热闹的心思少了,老老实实磨练自己的念头慢慢升起。毕竟看了雪师的书之后,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也是我经常发得最多的感慨——人生留给我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再也经不起漫无目的的浪费。
于是看书写作成为我四十五岁之后的人生新起点。我相信很多人在经过一段人生经历之后,总会想办法找突破,希望来一次全新的开始。有的人选择了创业,有的人选择换工作,有的人选择学习深造。也有很多人总是在不停地幻想,总是在犹豫,不知道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因为花花世界,选择的机会太多。我也曾经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不知道何处才是我的彼岸。我也曾经为了赚钱而日夜奔波劳碌,可操劳了身体却始终无法安顿焦虑的心灵。我也曾下定决心去学习深造,可是学习什么?深造什么?内心毫无目的,更不知道学了到底有什么用,毕竟我不想随大流为了一个花哨的EMBA去换取所谓的人脉关系,换来了还是一如既往的忙碌和焦虑。
“山重水复无路,柳暗花明开红,恨不早相逢。”在我人生迷茫的时候,雪师就如一盏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尽管这盏明灯早已照亮多年,但照到我身上的时候却是百转千回,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而在疯人院这边,每天的看书写作已渐渐成为一种常态,然而即使是常态,就如每天吃饭一样总会有吃厌的时候,时不时想换换口味。写作也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写,写不出什么新花样,自己也会感到厌倦,提不起持续的兴趣。于是开始变着花样来写,读后感、观后感是常有之事;自编自导自演的小说连载也是一门让写作得以为继的花招;诗词、古文、玄幻故事成为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当然每日如记流水账一样的感悟才是常态。
别小看了这些花招,它不仅是完成作业的手段,更是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良药。因为从写作之初,疯友们都怀着一颗“原疯不动”的初心,写作不是为了成为作家,更不为名利,只为寻那颗真心,找到它,保任它,不断地修炼自己。正是因为这样的初心,我们的写作才成为与众不同的写作,内心的那份超凡脱俗油然而生。所以,写作的过程就是很好的检视自己的过程。变着花样写是好事,但恰恰反映出自己的妄心,担心写不好,想着法子来完成所谓的作业,这时候作意就来了,那就不是真心。真心是流淌,是喷涌,是率性的真诚和纯净,虽然我不能完全记住雪师的原话,但他老人家就像时刻站在自己身边注视着自己,让自己走偏的文字重新回到那份初心上来。
久而久之,我再也不需要念那个咒语,只需提起正念,管他写成什么模样,管他看不看得懂,由着心去写,写自己的心曲,唱自己的《大疯歌》。因为真心流淌的文字背后,必定藏着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欺骗,那个真我何时才能出现?所以,很多疯友说我写的一些文字看不懂,并不是疯友们的过错,而是那些文字粘附着属于我自己的密码,你没钥匙,如何能打得开我的世界?
如今疯人院热闹非凡,众疯仙各显神通,但那份让我为之动容的初心仍然在那里,它让我又回到了那一刻:把手放在键盘上,让心绪自由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