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大海的缘分起于故乡。那里依山傍海,是鄞东的一个小镇。每年收获的渔船从东海经象山港来到家乡,带来大海丰富的馈赠。在我还是孩童时,美味的海鲜已经食道融化在身体里,印刻在记忆深处。
少时,足迹踏遍山海。我们会光着脚丫去海边拔泥涂,捡泥螺,挖蛏子;会坐在堤坝上迎着咸湿的海风,看潮起潮落,观云卷云舒;会去荒泥山民兵哨所看望远镜,为看到的返航渔船欢呼。
经验丰富的赶潮人教我们秘诀:“遇到涨潮,转身回走就行,潮水不会淹没你,它会陪你上岸。”
所以,每遇到涨潮,我们总会拎着装满海鲜的小篮子,心里怀着崇敬,脚步不慌不忙地往回走。海水就像慈祥的母亲,耐心地跟在身后,边走边涨;海浪轻柔地拍打着腿肚,伴我们回家。
那时,对我们来说,大海既亲切又神秘。
后来,就像郑智化在《水手》里所唱:“总是幻想海洋的尽头有另一个世界;总是以为勇敢的水手是真正的男儿“,我们开始憧憬起海的尽头,期盼着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我们爬上小镇最高的岐山,吹着猎猎山风,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下,大海波光粼粼,看着海天交汇处,远山如黛。每当那时,心中总会抑制不住地激情澎湃,豪情万丈。儿时最大的梦想是做个水手,目光如炬,皮肤黝黑,肌肉遒劲,去扬帆远航,去穿越阴云,去战胜风浪,到海的尽头,看不一样的世界。
如今象山港大桥链接两处,从桥上望去,小时候看的那片海其实很小,和记忆中的宽广辽阔相去甚远。可在那时,它就是我们眼中世界的尽头,寄托着年少时关于远方的梦。
高中时读到普希金的《致大海》,惊为天人。全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诗人借大海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寄托了自己对自由的希冀和向往。那一瞬间,就觉得故乡的大海不够华丽,它不会咆哮,没有荣光,连海水都是黄的,根本不能算真正的蔚蓝之海,心中开始无比向往所谓的真正的大海。
以至于,毕业后到北仑的第一事就是看海。爬上保税区通关中心楼顶往北看,整个北仑港尽收眼底,远处就是舟山群岛,熟悉的海风扑面而来,我仿佛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但眼前的大海虽然辽阔旷达,还是达不到心所向往的完美模样。
零五年去沈家门,在海边吃大排档。清朗的海风吹动着发梢,夹带着些许海鲜的腥味,成片的渔船就泊在身边,触手可及。
虾蛄、婆子、小青龙,鲜味逼人;普陀山啤酒、杨梅酒、二锅头,酒气冲天。我们喝得天昏地暗,吐得荡气回肠,以至于记不清许多人和事,却只对桃花岛的原始海滩记忆犹新。
弧状的沙滩一直延绵到视野尽头,白色的沙滩,浅蓝的天空,深蓝的海水,除了蓝和白,天地间只剩下我们。兄弟三人提着鞋,光着脚,走在沙滩上,身后脚印排列成风景,一如那些年走过的路。我们用尽全力朝空旷的大海呐喊,喊出心中的积郁和对前路的迷茫。
其实,根本不必纠结当下,也无需忧虑未来。当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情,再看风景的心情也会和从前不一样。
再后来,就是带着妻儿去看海。秀山的海,大气秀美;海南的海,干净爽朗;菲律宾的海,精致如画。沧海霁月,千帆阅尽,现在再看海,内心早已沉静如水,不再为景所动,有的只是豁达和感恩。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其实,海一直就是那片海,从未改变,它只是心的镜子,映射出我们自己的内心。
它所呈现的狭促或辽阔,暗淡或明丽,沉静或活泼,安分或暴躁......千万变化,都只是看海人不同心情的凝结。
没有辽阔的心胸,再宽广无垠的海也仅只是风景而已。
从家乡小镇起,一路走来,看过了很多的海。随着年龄的增长,行踪的扩大,见到的海也都越来越辽阔,愈来愈精美。但在大海面前,我们还是渺小的可怜。每次我们都以为看到了整个世界,其实都是冰山一角。
也许所谓的真正的大海是在心里吧,就像当年坐在堤坝上晃着两条腿的小屁孩,全然不知自己看到的只是象山港的一隅,却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大海。
“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看到的终归镜花水月,心之所至才是本真。这样说来,是否看到过真的大海,有否到达过海的尽头,也并没那么重要。
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片海,过去,现在,或者将来。希望那片海一直温柔平静,时常泛着蔚蓝色的波浪,闪耀着娇美的荣光,永远寂静如黄昏,安详如冬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