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边患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梦魇,匈奴和突厥彪悍,曾一度令强如汉、唐的大帝国瑟瑟发抖。之后蒙古人,也一直都让明朝的“九边十三镇”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满族入主中原时期,蒙古人并没有寇关南下的威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蒙古在各个历史时期史料上的名称,以及蒙古人和清朝(后金)间绵延一百五十多年的恩仇。
为了说清楚“蒙古人”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头说。
蒙古族究竟源起何时、何处目前尚无定论,在各个时期的史料里,对其族群和生活区域的名称也不尽相同。《史记》里将其称为“东胡”(“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北史》里则称其为“室韦”(“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史集》里又将其称为“鞑靼”。
但不论如何,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称为公推的大汗后,“蒙古”已经获得了这一族群所有成员的公认,而成为了他们共有的名称。
1206年是蒙古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开始蒙古从一个各部离散的草原游牧部落,第一次开始向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转变,并因此出现了唯一有权继承大汗王统的黄金家族。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家族,可以有权自称或被人公认为“黄金家族”。
被成吉思汗凝集在一起的蒙古各部,很短的时间内便形成了一道席卷世界的洪流,所有马匹能够奔驰的土地,都在蒙古人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但好景不长,随着蒙古帝国早期王系建的血腥争夺和倾轧,在蒙哥汗时期,大蒙古帝国便开始隐隐分裂成了东部蒙古和西部蒙古两个势力范围。
等到蒙哥死后,忽必烈、阿里不哥兄弟阋墙,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正式分裂为五大汗国,这便是大家熟知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元帝国(大汗汗国)。
而位于西部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海都)和元帝国曾爆发了长期的战争,可以清楚的看出蒙古东西两部分之间,在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北元版图
明朝将元逐出中原后,元朝的政权其实并没消失,只不过回到草原地带后被称为“北元”。
但这时,元(北元)对各地区蒙古势力的控制更弱,整个蒙古族成为了三大部分:
瓦剌(西部蒙古,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
鞑靼(东部蒙古,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
兀良哈(朵颜三卫,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
其中,兀良哈是内服明朝的蒙古部落,明太祖朱元璋本着“有才能者,一体擢用”的原则,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三卫隶属宁王大宁都司,统归宁王朱权管辖。
朱棣靖难之役时,还曾借助这支骁勇的蒙古骑兵,为其南征建文帝。永乐称帝后,朵颜三卫因从龙有功,“发给牛具、种、布帛、酒食良厚”。
除了南附的兀良哈部,瓦剌和鞑靼之间的关系实在谈不上有多和睦。随着,西部蒙古势力(瓦剌)逐渐做大,绰罗斯·也先在土木堡痛殴明英宗之余,对黄金家族掌控的大汗之位,也开始有了想法。
要说也先也是够狠的,《明实录》载:“兵部奏,来降鞑子言,虏酋也先与其主脱脱不花(黄金家族大汗)交战,脱脱不花为也先所败,……,也先令己立为王,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也先宰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皇明北虏考》同记:“也先攻败普化,……,也先遂自立为可汗,尽杀故头目苗裔。杀白马九,黑牛五祭天。”
所幸,明史所载“也先尽杀黄金家族成员”并不准确,他手指缝里还漏了几个,这就是三十年后复起的“中兴之主”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达延汗
达延汗时,为了巩固蒙古政权的统治,将诸子遍封各地,建左右两翼六个万户。
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部万户、兀良哈部万户和喀尔喀部万户;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部万户、土默特部万户和永谢布部(哈喇慎、阿苏特)万户。
达延汗直接统辖左翼三万户,大汗驻帐于察哈尔部万户;右翼三个万户由济农代表大汗行使管辖权,济农驻帐于鄂尔多斯部万户。
达延汗所划分的六个万户,为后世蒙古各部落形成的起源,他的儿子们分别成为察哈尔部、土默特部、扎鲁特—巴林部、克什克腾部、外喀尔喀七部的始祖。
理论上说,蒙古各部首领都是黄金家族的成员,但因为汗帐所在地在察哈尔,其首领世代由达延汗长子长孙延续。故此,察哈尔蒙古部落隐隐为公推的黄金王统所系。
《蒙古源流》对达延汗分封蒙古六部评价是,“此达延汗将六万众全行收复,至蒙古国于太平”。
但老实说,达延汗统治的不过是东部蒙古,西部蒙古地区依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势力范围。唯一的区别是,西部蒙古部落在史料里换了一个名字,从瓦剌变成了卫拉特(厄鲁特蒙古)。
清朝时期,西部卫拉特由四部组成,分别是绰罗斯(亦称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联盟以绰罗斯为首,但互相之间并不是统属关系。
其中,准噶尔在蒙语中意为“左翼”,原是对卫拉特四部的统称,后因绰罗斯部力量强大,常作为卫拉特四部的代表出现。因此,准噶尔又成了绰罗斯部的名称。
准噶尔部生活的区域先在今新疆塔城一带,后来迁到伊犁;
土尔扈特部在塔城附近与准噶尔部相邻,后来由于受准噶尔部的压迫,西迁里海以北伏尔加河下游;
杜尔伯特部在北疆以阿勒泰为中心;
和硕特部原在乌鲁木齐一带,明末迁至青海地区。
而东部蒙古的达延汗后裔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分离成漠南、漠北两大部分,并不断继续分化成更多的碎片。
等到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达延汗7世孙)继位时,漠北蒙古(外喀尔喀部)根本不承认其大汗的地位,漠南蒙古中的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各自为政。身为大汗的林丹汗只能控制辽河流域的察哈尔部(分为浩齐特、奈曼、克什克腾、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阿喇克卓特和主锡惕八个鄂托克),因为察哈尔王统的余威,算是勉强被大多数部落遥尊为共主。
但遥尊显然满足不了林丹汗的雄心,有志于天下的他,急欲恢复祖上的荣光,开始强力打压、收拢各部势力。
“南朝只一大明皇帝,北边只我一人,何得处处成王?我当先处内,后处外”。
也算林丹汗倒霉,就在他的雄心不断升腾之际,白山黑水之间崛起了一支势不可挡的势力,女真人的后金政权。
努尔哈赤的视线可从来没局限在东北一隅,在长期和蒙古人交往的过程中,他深刻洞悉了蒙古各部离散的现状和倾向。
“蒙古之人,犹此云然,云合则致雨,蒙古部落合则成兵,其散犹云收雨止也。俟其散时,我当而躡取之。”
另外,搞定蒙古人也是南下攻明的必然举措之一。至少,在名义上蒙古各部还是大明的盟友,虽然是花钱买来的盟友(“市赏”)。
对于没多少兵力的后金来说,如果倾全力南下,万一蒙古人在侧后来个黑虎掏心,还真不太好办。
这一点,各时期的女真领袖都有清醒的认识,就如皇太极所言:“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
因此,女真人挖蒙古人墙角的铁锹从来就没停过,在努尔哈赤称汗前,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便与后金达成了联姻关系。
而林丹汗却始终处理不好,察哈尔部和漠南蒙古各部的关系。但在这段时间里,蒙古各部在明朝“市赏”的鼓励下,还是和后金比划过几下,但结果都是蒙古大败。
1627年十月,在后金强大的压力下,漠南蒙古左翼纷纷投向了后金,走投无路的林丹汗,被迫率领数万部众离开辽河故地,西征漠南蒙古右翼。
在林丹汗西征的路上,蒙古右翼诸部都遭受到了攻击,大约在1627年至1628年期间,林丹汗痛击土默特部,不但将其老巢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占领,还征服了鄂尔多斯部。
但占据了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属地的林丹汗日子并不好过,明史记载“其畜牧匮乏,加之塞外霜早, 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
虽然察哈尔部实力受损,但这点实力揍明朝还是足够了的。
1627年10月2日,十八岁的崇祯皇帝登基。这位死社稷了的愣头青皇帝上台后,听说大明这么牛逼的存在居然需要花钱卖太平,当时就怒了,不但“尽革其赏”,还把林丹汗派去要钱的使臣给杀了。
1628年六月,察哈尔破边而入,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差点夺大同城。这时崇祯才发现,自己真玩不过蒙古人,无奈之下捏着鼻子恢复了“市赏”。
这时,东边的皇太极觉得林丹汗早晚是个祸害,他在1632年三月,召集蒙古各部会盟于西拉木伦河畔。蒙古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哈喇慎)、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苏特等部的首领都汇集在他的麾下,集兵10万一起西征林丹汗。
林丹汗得到消息后,无奈南逃。皇太极分兵三路穷追41天,五月下旬进驻归化城,在得知林丹汗已渡黄河而去后,才停住了脚步。仓皇西逃的过程中,察哈尔部众大量逃散,皇太极收拢的遗部便有数万人之多。
公元1634年春,林丹汗带着部众进入河西走廊,准备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与盘踞在青海的却图汗汇合,向西南拓展。但在行至青海大草滩时,林丹汗因罹患天花去世。
他的去世,导致蒙古察哈尔部落战略方向发生逆转。林丹汗的儿子不愿在相对艰苦的青海地区开拓,转而率部掉头回到了河套地区。
1635年二月,皇太极得知察哈尔部回归河套,马上派多尔衮再次发动西征。
在后金强大的军事压力下,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奉传国玉玺出降。至此,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帝国正式灭亡,历时421年。而林丹汗,也被公认的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
皇太极得此传国玉玺后,又被漠南蒙古四十九个部落首领共上尊号“博格达彻辰汗”,意为“天赐聪慧”的可汗。
翌年,大清帝国建立,漠南蒙古各部尽归大清版图。
清帝国搞定了漠南、漠北蒙古,但漠西蒙古(卫拉特四部)还远远没到降服的时候呢。尤其之后,清朝忙着入主中原、灭亡南明、平定三番,这给了西部蒙古足够长的时间发展其势力。
这时候,清朝就连青海蒙古势力都无暇顾及,只能通过宗教等手段拉住固始汗的和硕特汗廷,承认其在青海、西藏地区的领导权,就更不用说新疆地区的卫拉特各部了。
当1675年,准噶尔部首领绰罗斯·噶尔丹击败盟主鄂齐尔图汗后,逐渐将卫拉特诸部的松散联盟,一步步打造成了由准噶尔部控制的准噶尔汗国。
这时,站在清帝国对面的,已经是一个足以动摇根本的强大对手了,难怪康熙皇帝会惊呼“成吉思汗的子孙就在门外”。
当然了,康熙说的并不十分准确,因为漠西蒙古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黄金家族的后裔。
漠西蒙古早期活动于的叶尼塞河上游(俄罗斯境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以西以北地区。蒙元帝国兴起时,归附于成吉思汗,被分为四个万户,但其领袖并非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成吉思汗属臣的后裔。
所以,噶尔丹是瓦剌首领也先的后裔,姓绰罗斯,而不是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
这时候,噶尔丹姓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麾下的铁骑,自伊犁出发向东卷地而来,翻越杭爱山,占领了整个喀尔喀草原。
准噶尔汗国的东征引发了一场贯穿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历时68年(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的大战争。
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不过是弄死了噶尔丹。准噶尔部后续的领导人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阿睦尔撒纳又相继在雍正、乾隆两朝兴兵和清军作战。
直到乾隆二十二年,阿睦尔撒纳兵败死在沙俄,清朝又推行了残酷的“招抚”政策,60多万人的准噶尔蒙古部落几乎人丁殆尽,才算是彻底瓦解了蒙古人对清朝的威胁。
上述这些不过是满蒙之间的战场对决,但其实武力相加的硬实力之外,满族统治者还用了推行藏传佛教和建立“盟旗制度”等软实力渗透手段。
综合来说,满清的政策是非常有效的,蒙古这匹桀骜不驯的烈马在有清一代,确实没有对帝国行程长期的“北患”。
正因于此,康熙才有机会颇为自诩的说:“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则也”,张廷玉也才敢写“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