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打来电话,我能透过话语,脑补出看出她家里每个人的表情心情。她女儿数学题不会做,正在洗碗的她让女儿叫爸爸进去辅导,没两分钟就听到爸爸的吼声,你是干什么吃的?到底听懂了没有?我再讲一遍!会不会?女儿抽噎说不会,爸爸吼坐好了,哭什么哭?你好意思哭?妈妈赶紧跑进去,看到这场大火,也不知该救谁,想让爸爸先出去冷静再说。爸爸继续生气的指着妈妈骂了“你一进来她就哭的更大声了,你就教出个窝囊废吧。你整天在家干什么?以后不准她学琴了,学好数学再说。” 女儿越哭越大声,爸爸终于忍不住动手打孩子。妈妈气急了,连骂带拍打爸爸,将暴怒的爸爸拉出去,回来安抚孩子。面对这种鸡飞狗跳的困境,妈妈心力交瘁,求助于我。
冲突是我们人生的常态。在一个连接好的家庭,冲突爆发的频率会低一些,但是完全没有冲突的家庭也是不存在的。正是冲突,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了解对方。从某一个角度看,冲突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你如何对待。在我们小时候的家庭里。在妈妈那个时代,不可能学习情绪管理。经常因为脑内带了很多的情绪,回到家不是打就是骂。承接情绪的往往都是幼小的孩子,孩子往往是第一个被殃及的对象。孩子面对冲突,呆若木鸡瑟瑟发抖,没有任何思考和应对的能力。我们非常惧怕情绪,害怕身边人的情绪。在我们的眼里,情绪是洪水猛兽,是来摧毁我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在感受各种各样的情绪。被别人的情绪吓得不知所措。情绪就像一头猛兽,你越想控制,他越想跑出来。
情绪到底是什么?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里面有一个叫杏仁核的部位,受到为外界的刺激,因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就是情绪。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渊源和典故情绪的种类。情绪只是一个名词,是没有褒贬的中性词,当我们不再给情绪贴好坏的标签,它就能指引我们看见别人,看见自己。人与人发生冲突时,往往口不择言。或者什么都不说,我们很难从对方的嘴里听到真正的需要。也未必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人们被情绪左右,冲突愈演愈烈。情绪往往被当成是罪魁祸首。当成背锅的那个。而恰恰是情绪帮我们解读对方语言背后的密码,帮我们找到对方的需要。
我学了净心的方法。净心的核心观点是,情绪是宝贝。家长如果搞不定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内心有咆哮,烦躁,生气,担心,焦虑,压力等等,都扔到孩子的身上。如果不能安全有效的转化自己的情绪,每天都上演着情绪大战。情绪并不是改变的动力,而爱才是。情绪没有被转化成爱之前,就会成为影响关系的阻力和障碍。我们以为都是情绪惹的祸,情绪让我们无法有效沟通,都是因为情绪的参与,亲密关系的疏离解体,都是情绪的累积,包括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都是压抑的情绪有关。
一般人都会认为情绪不好,想赶跑他们,想压抑他们。有的人去上一些情绪释放的课程。释放完了之后,情绪宣泄完了之后很轻松,可是回到家过一段时间,情绪又来了,感觉周而复始,一再循环。我们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从二元对立的世界看世界,就有了好坏,正负高低对错,我们的分别心一出来,自然就会有一个反作用力,情绪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也解决不彻底。而情绪恰恰是指引我们回归内在的智慧和力量的引路天使。是内在智慧发出的邀请。他让我们觉知从镜像幻象中走出来,感到生命的实相,找回真正的自己。我们越想扔掉,就会越难受。他是我们设定好的回家之路的指示灯,如果我们试图把灯灭掉,情绪就会通过难受的方式不断地提醒我们。现代人的信息特别多,特别容易被扰动情绪。情绪外在流动就会伤害关系,造成关系的疏离和解体。
当我们用净心的方法陪伴自己,收回自己所有的力量,还会改善到外在的关系。情绪它只是不同频道振动的能量波,他需要流动,世间万物都在流动,水不流动就会臭,空气不流动就会缺氧,情绪不流动就会彼此难受。而流动方式不对,也会更加难受。当我们把情绪当作自己最爱的宝贝,当作自己的孩子。找个安静的地方,自己陪伴自己,尽情的陪伴自己的情绪,让情绪平静下来,放松下来,然后我们带着平静放松的能量,才和孩子互动。情绪是我们内在宝藏的一部分,是我们内在力量的引路天使,所以我们不必甩掉,不用赶跑。我们允许自己一个人和自己的情绪对话,陪伴它自我转化,拥抱它们,陪伴它们,把它们引回到爱。
人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被目的驱使的,人类的终极目标有两个,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鲁道夫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学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发现,人们在寻找归宿感和价值感的过程中有四种错误方式,寻找过度关注,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当人们用这样的方式寻找归宿感和价值感时,我们就产生强烈的情绪,于是本能的做出反应,结果冲突愈演愈烈。
我们小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自己的情绪遭受惩罚,所以现在一看到情绪,人们就像消防员一样想把它马上扑灭。多年来积累的各种评判从我们嘴里跳出来。殊不知,火没扑灭,反而让对方很受伤。
让冲突降温的办法有三步,第一步:描述发生了什么事件?第二步:情绪---他的情绪是什么?第三步:影响是什么?例如:事件:爸爸,看到我讲解时你动来动去,没有认真听我讲,情绪:我有点不满,影响:这会影响到你无法听到我说的,也影响到我担心你没听懂。孩子的事件:爸爸上次讲题就拿纸扇了我,我担心我这次也不会他又怎么样,影响到精力无法集中。
情绪不会永久存在的,必须先认同对方的感受。情绪没有对错,但是行为有对错。人可以生气,嫉妒,愤怒,失望,烦躁,但是不可以打人骂人。对孩子来说是这样,对大人也是这样。心不平静时,不要说话。可能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我们会不自觉地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但我们也有自己的需求,我们也有担心害怕退缩无助,而恰恰是这样的脆弱让我们成为鲜活的生命,这些脆弱能够让别人靠近,彼此温暖和感受爱。
如何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言语伤害?语言的伤害包括中伤,诋毁,打击,怀疑,轻视……当你听到他人的恶劣的言辞的时候,内心的情感和心智必定会受到影响。而什么才是你正确的选择?无论具体事件是什么,无论是需要还是不需要阐述什么,你要回归你平静的内心,回到那个无愤怒的你的状态。这可能需要你暂时离开现场,换一个宁静的环境,静静的旁观一下这件事情。做一个旁观者,观察一下你自己和对方和整个事件,如果你的定力可以,你在现场也能做到,当下内观此心,犹如眼帘低垂的佛像的眼神低下眼帘,垂目观察一下自己的身体,觉察一下自己整个身体在当下的存在,此时你的关注力完全在你自己的场域中,这就是回归到自我内观觉察,然后可以把目光移向天空一项广阔之地,这样你可以仍在现场,你的神识却不在现场的氛围纠葛争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短时间内清明自在而做出理性的决定。通常不与之争,就不会陷入消耗彼此生命能量的低频状态。争论本质是彼此互相证明自己是对的,并一定要以强势的态度压倒对方,才能维护其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在这个过程里,人与人之间因情绪激动,言语用词凿已经脱离了现实,会产生严重的夸大事实,甚至扭曲真实的行为,为了证明自己为了一定要赢,这只是为了自己的小我,而为了小我而做的一切都是与真我本性相违背的,你会感觉到很疲惫,身心能量严重受损。而以观察者的角度清净的看待这件事情,才能产生理解包容与换位思考的通透,这就是觉者。
事件.情绪.影响;或者事件,情绪,渴望也叫目的。如果我们用到倾听和表达里,情绪就是指明灯,我们不必纠缠在情绪里,而是通过情绪看事件找渴望。每个情绪后面都有一个渴望。每个不良行为后面都有一个伤痛。我们可以是头脑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