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洛丽塔》,听老师从时间感上解读这部作品,亨伯特总是想回到过去,而洛丽塔总是想去往未来,相同点是他们一直都在逃离。
谈到逃离,会有一大堆的画面涌现。
为了追求梦想而逃离平凡家庭生活的斯特里克兰德,结局可能“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出走的娜拉,门罗小说里为了过上另一种生活而逃离的女性,甚至我们身边的你我他,用说走就走的旅行、说换就换的工作、说分就分的情感来逃离人情的淡漠,工作的疲累,家庭的琐碎。
逃离,似乎是减轻痛苦的最好方式了。
人为了逃避一段痛苦的记忆,会出现选择性失忆。看,连我们的生理都无比配合这种逃离行为。
但是,如果人人都逃离想逃离的话,那现实的意义是什么?让人疑惑的是,现实真有那么不堪吗?
有期《朗读者》里面曾孝濂先生说,他一辈子只读过一个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读过一个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后来到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做就是将近四十年,没有调整过,没有见异思迁。他说“我有很多做不好,我非常愿意把它做好,做了一辈子,也是从一而终。单调里面蕴含着丰富。”
曾老先生的话让人动容,他似乎从没有逃离过任何一个环境,无论是上学的学校,还是工作的场所,并非他的工作简单,而是他懂得化困难为简单,也不是他的生活有趣,而是他懂得把单调变得丰富有趣。
所以我想,人们之所以想要逃离,是因为对现实环境不满意。可能是学业繁重,工作压力大,职场竞争激烈,可能是人情淡漠,也可能是另一半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不满意呢?很可能是不够投入,不愿意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时间和精力。
那么,换一所学校换一个专业,换一个城市换一个工作,换一份感情换一个伴侣吧,似乎这样,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然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亨伯特为了弥补曾经缺席的恋情一直寻找性感的女孩,当然,后来找到了洛丽塔满足了他童年的缺失,但却整日提心吊胆,既怕被人发现,也时刻与自己的道德良知争辩,后来因为杀人而被审判。
洛丽塔为了逃离,一次次用自己的身体做交易,即使最后发现“就连最悲惨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乌七八糟的生活要好”,却发现回不了头了,最后失去了生命。
门罗笔下逃离的卡拉在火车上哭泣,鲁迅说娜拉出走之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可见,他们的逃离并没有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说,逃离这个行为并没有实现他们逃离的初衷。
所以,好像逃离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面临惨淡的生活,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
直面!
当然,可能说的有些抽象。
但我相信有人可以懂得,也有人可以做到。
像曾老先生一样,不会的东西就去学,不懂的就去问,遇到问题就想着解决啊!工作学习压力大的又不是只有你一个,接二连三换工作又不会让你的业务能力精进,抛下一大堆的事情去旅行,回来后还不是有这一大堆的事情,换一个伴侣不代表就能从此百年好合。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勇气直面吧,无法在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对当下的生活不满意就从认知—行为上调整自己,对情感不满意先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我向来很少在外在找原因,在我看来,所有的经历都是养分,而真正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人从来不会在乎是顺境还是逆境,顺境就当休息,逆境就当升级打怪。
这样看来,每一个现在都完美至极,哪有什么需要逃离的呢?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鲁迅先生说的“真正的勇士”,所以有逃离是正常的。
但是,逃离并非主流,并非现实没有意义,只要有心,每一个现在都是最完美的状态。
q���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