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横店童子尿煮鸡蛋非遗名录开始,我们来聊聊日本纳豆激酶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名录(简称非遗名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在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上也有独特作用,新近发现的,来自浙江东阳的这项非遗名录就属此类。




非遗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设有“国家+ 省 + 市 + 县”4级保护体系。公元195年建县的浙江东阳,不光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还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三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一城(横店文化和影视名城)之美誉,其非遗保护工作更是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东阳仅国家级非遗名录就有四项,县级的非遗名录则多达86项,而其中一项名为童便(biao)鸡子的,显得很是另类,其自2008被纳入非遗名录起便争议不绝。因为所谓的童便鸡子,其实就是童子尿煮鸡蛋。


归属传统医药(养生)类的东阳童尿蛋| 图片来源:百度


在东阳,每年清明前一两个星期左右,农户们都会另外支个土灶煮一锅童尿蛋。土生土长的东阳人几乎都吃过童尿蛋,甚至从小吃到大。东阳人不但对童尿蛋趋之若鹜,且不乏各种讲究,如一定要5岁以下小男孩的尿,如非熬煮2天1夜不得食用。


至于食用原因,当地的老人及民俗专家都说吃了这种蛋,春天不会犯困、夏天不会中暑。《本草纲目》在其人部篇中记载云:人尿又名溲、小便、轮回酒和还元汤。入药之童便,咸寒无毒,主治久嗽涕唾、肺痿、吐血、鼻血以及痔疮肿痛等病症。



然而,虽有《本草纲目》作背书,对于童尿蛋,批判声还是占主流的。我国资深流行病学专家安徽医科大学祖述宪教授早在2003年《北京晚报》专题报道东阳童尿蛋事件期间,就曾在《从童子尿煮鸡蛋流行谈起》一文中明确指出,吃童尿蛋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要坚决予以否定。


否定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后的排泄物,反复饮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二、从尿的成分分析来看,童尿蛋根本不具有治病健体的作用。可惜,反对者言之凿凿,东阳童尿蛋依旧火出天际。


不但童尿蛋烹制过程在横店影视城全程上演,其清明上河图景区近年来,还于清明节期间在现场设置以“童尿蛋挑战”为重头戏的暗黑料理挑战赛。


  美女现场挑战童尿蛋| 图片来源:东阳日报



当然,童尿蛋挑战赛多少还是有点辣眼睛的。但尿液还真非如某些专家所言,不可能具有治病健体的作用。其实,正常情况下中段尿可视为无菌,在野外或无法就医时,可以用来冲洗伤口,起清洁作用。


更重磅的是,成人尿液还可用来提取尿激酶。尿激酶是我国上世纪乃至五年前,心梗和中风(又叫卒中)急救的临床一线用药,属第一代溶栓药,每年拯救的病患难以计数。在此之前,人们对这类危急病症束手无策。


尿激酶于1951年,由Williams(具体信息不可考)等人发现并成功从尿液中提取出来。时至今日,成人尿仍然是尿激酶生产的唯一原料来源,且一吨尿液只能提取几十克尿激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专院校的男卫生间,都会常年摆放一排或红或蓝的尿液收集桶,并有专人负责。随着城市卫生标准的提高以及第二代溶栓药阿替普酶的上市,尿液收集桶渐渐淡出了视野。


  80后对这排桶应该不陌生吧 | 图片来源:chinamsr.com




    阿替普酶商品名爱通立,德国生产| 图片来源:百度


然而,无论是尿激酶还是其改良产品阿替普酶,在用于抢救病人之前,主治医生都要做如下交待(以阿替普酶为例):


“有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叫做阿替普酶,能溶解血栓,但必须在发病后4.5小时内用药。总体而言,应用及时的话,利大于弊。另外,这个药物还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可能引起严重的脑出血,发生率大概是1/15,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这段话的潜台词就是,溶栓药效果很ok,但如果掌握不好用药时机的话,副作用也不可小视。这里所谓的用药时机,就是言心梗、中风溶栓急救所必然要谈到的用药窗口期。


心肌和脑细胞一旦坏死便不可逆转,但这两种细胞从缺血、缺氧到完全坏死往往要历经一段时间。其中,心肌细胞要历经6小时,而脑细胞只有短短4.5小时。6与4.5小时这两个时间节点就是溶栓药物的窗口期。


在窗口期之后,再高明的医生都不敢轻易尝试溶栓治疗而只能采取抗凝等保守措施。不然,幸免于心梗与中风急性发作的病患,很可能症状没改善却死于溶栓药物的副作用。届时,好心反倒酿成了医疗事故。



正是以尿激酶为代表的溶栓药物,在指明中风、心梗等类疾病治疗方向的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才给了纳豆激酶发现与推广的历史空间,并走出了自己二十多年的独立“行情”!

1980年,在芝加哥做访问学者的日本学者须见洋行博士,于某天下午两点,在突发奇想之下,从随身携带的纳豆中发现了纳豆激酶的存在。“下午两点半实验”便是对纳豆激酶发现过程高度而经典的概括。


相比实验名称,更为人乐道的是实验结果:纳豆粘丝所含有的纳豆激酶经等量换算后,其溶栓速率是尿激酶的19倍之多,更关键的是纳豆激酶还表现出了很大的安全性,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副作用”


   粘丝当中暗藏玄机| 图片来源:百度


纳豆激酶甫一发现,便引发强烈关注。然而,尿激酶那会还是一颗药界新星,纳豆激酶遇到的出头压力相当大,但在经过六年时间的反复实验与认证后,纳豆激酶还是获得了日本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的认可,并与尿激酶纳入同一个命名体系,即正式以“纳豆激酶”学术命名。


尽管40年时光已逝,但纳豆激酶依然是人类目前所能发现的唯一一种兼具高效与安全的溶栓物质,其不但改写了窗口期之外没有溶栓物质可以放心应用的历史,错过最佳溶栓时机以及溶栓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的心梗、中风等康复期患者,更有了可以依赖的产品。





参考来源:

https://www.sohu.com/a/131012548_672736

https://www.sohu.com/a/207406933_692917

http://www.chinamsr.com/2012/0710/53300.shtml

http://health.sina.com.cn/d/2011-02-09/091521926819.shtml?from=wap

https://xingren.com/web/article/Yl51P7V2/wa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