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上课,自我感觉备课备得很充分了,可是上下来,却感觉缺少一种连贯的感觉。很多点落实不下去,也深入不下去。这就出现一种状况:备课的时候感觉很酣畅淋漓,可是上气课来总感觉没有达到预期,反思发现,这次上《风筝》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自我感觉得“备课充分”其实是假象!在设计的时候,我没有充分考虑课堂的起承转合,整个课堂没有层层深入的感觉,我从感情切入,由感情到具体的事件,但这样其实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孩子们先找出感情,再找事情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再到细节就有点跳了。他们直接就想去讨论鲁迅为什么那么悲哀,弟弟忘记了为什么还要悲哀,有同学说,如果弟弟忘记了我肯定是松了一口气的。这其实是属于比较深入的思考了。但是当时我不太大胆,没有就势就引导孩子们深入去探讨,再从孩子们的探讨中切入细节。感觉我是在生拉硬拽地把孩子们拉倒我预设的轨道上来。这是目前我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感觉有时候上课上得很累的原因。因为我害怕课堂的失控,害怕自己会被学生带进去,不知道如何出来。这是课前缺少进行各种设想的原因,充分的备课应该要预想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孩子们提出来了,他们说:“弟弟真的是忘记了吗?我觉得他没有忘记,或许他是想要报复哥哥呢,故意说不记得,让哥哥一直难受。”我让孩子们去课文中读弟弟说话时候的场景,弟弟说话时候是“惊异地笑着说”的,从这些表情来看,弟弟是不是真的不记得了?又有同学说:“我觉得弟弟是没忘记,但是他已经原谅哥哥了,故意说不记得了,是因为不想哥哥难受。”这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弟弟!这个问题我课前预设了,但是我没有准备提出来,因为我引导孩子们探讨弟弟为什么会忘记?他忘记了哥哥为什么还那么悲哀?由此看来,我预设提的主问题其实已经偏离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后面要硬生生地把学生来回来,很被动,很累。
我自以为备课很充分了,可是上完完课才发现,备课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情,备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可是要做到不容易啊!
第二,课堂把控能力不足。我上课时候语言太啰嗦,一个问题抛出去之后,已经有孩子回答了,可是我像没有听到一样,再重复地问这个问题。这时候很多孩子见老师没有回应,可能觉得自己错了,或者第二遍有很多就不想说了。所以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当有孩子说的时候,就一定要及时让孩子表达,不要再去重复问题。很多时候因为我的重复,本来很有表达欲望的孩子也沉默了,整个课堂就静默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第一个问题是把握感情,找出风筝给鲁迅留下了怎样的回忆。指向“悲哀”和“沉重”。因为什么事情悲哀和沉重?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的重复而导致了孩子们的沉默。一开始孩子们都在说,可是在我重复第二遍的时候孩子们就不说了,我应该先让孩子站起来表达,再根据还他们的表达引导他们如何简要地概括事件。而不是期望一开始就想让孩子们说出最简明的概括。上课过程中,很多孩子们迸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我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进行深入,由于缺少课堂的把控能力,所以不敢放开。
总之,这次的反思让我明确了一个方向:以后还要多研究名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实录,探寻他们的设计思路和课堂的把控,多对自己进行反思,多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