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影响潜意识

人会下意识地相信自己说的。

你想想看,如果你每天都在给自己下负面指令,比如“我怎么这么差劲”“我肯定不行”,那么你的潜意识真的就会信了这些“命令”。它会自动开启“变糟程序”:让你焦虑、让你自卑、让你行动力降低。

反过来,如果我们读的内容,看的信息,是那些有结构、有力量、能激活我们内在解释体系的内容,时间久了,潜意识也会被悄悄替换。


1. 改变潜意识的前提,是制造“认知冲突”

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改变潜意识。要选那些跟你的当前困惑“有关系”的内容。

比如你最近一直在情绪内耗,那你去读《被讨厌的勇气》,你就会开始意识到:内耗,是源于你在别人眼里找自我价值,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

又比如你总是觉得自己“想很多但动不了”,可以试试《把思考作为习惯》。这本书会不断提醒你:“所有的思维习惯,都是可以练出来的。” 它会引导你从“为什么我总是这样”转向“那我可以做点什么”。

还有一个小技巧——多读“经验型”内容,比如名人传记、真实对话、日记体写作。这类书的好处是,它们不只是讲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具象的人生故事激发你代入思考。

当你看到“别人也曾脆弱过,但他们后来是怎么做的”,你的大脑会自动产生一个念头:

“如果他们能改变,我可能也可以。”这就是潜意识被重新“编码”的第一步。

2.阅读时,用“主动编码”打破被动接收

读书最大的误区就是:看完就完了,觉得“懂了”,其实根本没进脑子。你要让大脑主动参与,不只是理解,而是参与加工和应用。我总结了两个特别有用的方法送给你:方法一:出声朗读+自我提问

比如你读到一句话:“你永远比自己想象中更有力量。”

这时候不要只是点点头、心里赞同,而是大声读出来。你的大脑会记住你“自己说过”这句话,它会觉得:“这可能是真的。”

然后立刻问自己:“那我今天怎么做才算更有力量?”

可能答案是:勇敢说出一个拒绝。或者,坚持把这篇文章读完。具体的行动,会把语言刻进潜意识。

方法二:图像联想+物理触发器

我们的大脑对画面特别敏感。你可以把年度目标打印出来,贴在桌前;或者把一句特别打动你的话,做成壁纸、手机锁屏,每天看见一次。

比如我曾经把“允许自己慢慢来,但不能停下来”贴在浴室镜子上。每次洗脸都能看到,久而久之,这句话真的成了我的“默认选择”。


3. 读后转化:输出才是潜意识的真正“上传器”

输出,才是你真正理解和吸收一个观点的开始。

读完书,你不写下来,别人看不出来你学了什么,你自己也没办法确认你学了什么。

你可以这样操作:

①清单式梳理法:每读完一章,写下【3个我已经做到的点】+【2个待改进的行动】

例如你读到“环境会影响专注力”,你发现“哦,我只有洗完头发后脑子清爽得多”,那你就制定一个【每天晚上洗头】的微习惯,并设为提醒。

②费曼学习法:把书中一个概念,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别人听,写成短文,或发一篇公众号/朋友圈。写不出来,说明你没吃透;能写出来,说明你真的消化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