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部电影,没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却让你哭完了全程?
我有。
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一场因狗而起却又与狗无关的拉锯战,曾经消耗了我一个多小时的泪水和半包纸巾。
《狗十三》可能是我看过最接近生活,却又最残酷的青春片。
整部影片没有怀孕、堕胎、出走、死亡,却给人感觉是那样的压抑,就像是被人揪住了心,每跳一下都直发酸。
我想,在那个年代所有经历过青春的人都会在影片中的某个片段找到自己影子。
而那时的我们,大概就像一把尖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如电影中,面对那些打着“为你好”的伤害、欺骗、推卸等,女主也曾反抗过、力争过,最后却撞得头破血流。
所有人都说着她的错,却从未检讨过自己。
或许在大人眼里,“好孩子“的定义就是遵守成人世界的秩序,说着违心的谎言,接受他们每一次给的甜枣,哪怕他们曾多次半路收回。
可是,那一年她才十三岁。
当女主满是伤痕地坐在父亲怀里,垂头听着父亲的道歉时,我的内心是复杂的,哪有伤痕不留疤?
更何况是那才流出新鲜血液的。
可在这部戏里,自始至终都没有人能分出善恶对错,有得,只不过立场不同。
你不能说女主的家人不爱她,却也不能否认爷爷奶奶的重男轻女,全家长达数年对女主关于她有一个弟弟的隐瞒,父亲对她梦想的践踏,还有表姐的背叛,继母的排挤等行为,曾带给女主的伤害。
头破了,血流了,人终究也会累,毕竟就像电影中提到得:“那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成长。
也是因为成长,最后女主才能在面对着一盘红烧狗肉时,也能微笑着咽下去,并说出一声“谢谢。”
终于,那把尖刀被收起来,藏在肉里,再也伤不到他人了。
电影中,我影响最深的一幕是在车上,接到前妻的电话后,父亲哭了,不忍女主看到,蒙上她双眼的那一幕。
原来强硬如父亲、圆滑如父亲,也有他的无能为力。
是啊!人生在世,谁活着不容易呢。
或许就如白岩松说过得一样,“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得。”
我们永远体会不到大人们经历过的饥荒、苦难;而大人们也永远体会不了钢筋混泥土下的灰色天空。
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