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在介绍自己的标签时会用到心理学爱好者,虽然我很不喜欢标签这个词,但要想让别人记住,还是需要有一定特点来说明,只是我把标签定义为动态可变的。
这不,从今天起,这个标签就要从“心理学爱好者”变成“心理学实践者”。
心理学帮助了我很多,转变我看问题的角度,可以更好的理解不同人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帮助我走出低谷,我受益也希望传递给更多人的人。
但之前只是到爱好,引起了我很多触动,改变也有但没有特别大的行动,今天早上学习了一篇陈海贤老师在得到高研院的讲话,我突然发现我要的不只是爱好,还要是个实践者,才能真正促进改变,创造新故事出来呀!
以前的我是比较迷信权威的,比如长辈或经典书籍,这篇讲话里提到:
当你把知识看得太权威的时候,你就会把这些知识变得很确定,你就很容易在实践中失去你的灵活性。
我至今还清晰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在这里你要学会变通,更灵活一点。当时我不明白,但现在我能理解,我是在不同企业、面对不同文化、不同需要的人,我不能还是用习惯的那套模式来给他们讲道理、用很专业的做法让他们信服,而是把专业做法灵活加工一下让大家更容易接受,关键是要能解决问题。
所以,从改标签开始,提醒自己能够做的更多更多。实践者,就是在理论与现实的间隙,创造一个新故事。
为了更好阐述实践者,接下来我要把老师的工作和观点结合起来说,更方便理解。陈海贤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他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定义为:
它是要和来访者一起,从他们陈旧无望的旧故事中,慢慢地发展出一个新的、更有希望的故事。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实践呢?什么叫做从一个旧故事里发展出一个新故事呢?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转变观点,赋予意义和促进行动。
一个实践者,关心的问题是“去哪里”,以及“怎么办”。所以,从实践的角度看,你就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那具体怎么做呢,老师也给出了步骤:
1、创造新故事的第一条,是通过“怎么办”来构想“是什么”,从而产生新的观点。
比如面对一个抑郁症的患者,老师会告诉他抑郁是转变的标志,其实是在告诉他,人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你也是。重要的是去理解,你卡在了哪里,你要往哪里转变。这个关于抑郁症的“是什么”,其实是根据你的“怎么办”构想出来的。
这样就把抑郁症从“疾病的标签”,转换为“人正在变化的标志”,这就是观点的转变。
这种观点的转变常常会带来新的可能性。别小看这种可能性,对于那些被困在绝望观点中的人,这些新的可能性,就是希望所在。
2、所以就有了创造新故事的第二个要点:赋予意义。
一个妈妈带着“多动症”的孩子来接受咨询,他结合这个妈妈的童年为了建构了一个新故事。在新故事里,孩子的淘气从违抗妈妈的行为,一个多动症孩子的典型标志,变成了帮妈妈实现愿望,争取她想要却从未有过的自由。
妈妈小时候的这种委屈、失落和渴望,把这个故事粘合了起来。现在,这个新故事成立了。
当妈妈从咨询室再回到家里,她会这么想孩子的反抗:“孩子现在的这种自由,我也曾想有呢!”
当她这么想的时候,她自然会对孩子多一份宽容。而这一份宽容,会改变妈妈不断要求,孩子不断违抗关系的循环。这就是一个新故事带来的改变。他给故事赋予了:意义感。
3、创造新故事的第三点:促进行动。
一对互相埋怨的夫妻。在这次治疗里,他没有讲很多道理,而是带着夫妻一起尝试了一件特别的事,去买一个葫芦,写下各自需要提醒对方的事,当这个事出现的时候,葫芦就可以阻止对方。
通过推动他们的行动,给了他们一些新的思考。这就是一个实践者的逻辑。他不太关心“是什么”,而关心“去哪里”和“怎么办”。
对于这对夫妻。要让他们意识到,“不要把对方当敌人,你们应该一起合作,去应对你们共同的敌人。”
这是我们的“去哪里”。而所谓的昧心术或者葫芦,只是我们想到的“怎么办”。我们在这样一个听起来甚至有点好笑的游戏里,这对夫妻完成了他们的治愈。
所有的实践,都是在用“怎么办”来构想“是什么”,来转变观点,赋予意义,最后促进行动,通过行动改变。
每个实践者,都是在现实的泥泞摸爬滚打。
这个世界最生动、最有活力、最有希望的样子,就是一个又一个实践者,在现实和可能的微妙间隙,创造出来的。
从今天起,做个心理学实践者,我的新故事也便有了新的意义,为了变成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接纳自己,只有自己好了才能真正帮助爱的人过好,从当下能做的第一小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