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读人生的四种汉堡模型
1.本书简介: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是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他的课程在各大公开的视频网站上点击率常年排在首位。
本书研究内容:怎么样获得幸福的方法
2.为什么的终点就是幸福
幸福其实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喜欢问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幸福,幸福是所有目标当中最后的目标,其他的目标都只是通往幸福的一个过程。
3.幸福是什么?
四种汉堡模型,四种人生模式。
(1)第一种汉堡——好吃却是垃圾食品——享乐主义型
这类人只寻找眼前的快乐,不考虑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只会而逃避痛苦。
(2))第二种汉堡——难吃却是有机食品——忙碌奔波型
这类人只追求未来的快乐,不在意当下的幸福。关注更加远大的目标,忽略当下的感受,只看结果,无视过程,
(3)第三种汉堡——不好吃也不健康——虚无主义型
这类人既不享受眼前的一切,对未来也没有任何的期望,他们完全放弃了追求幸福。
(4)第四种汉堡——既好吃又健康——感悟幸福型
这类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拥有更满意的未来。他们不仅可以享受到当下的快乐,对未来也有期待。
幸福必备的两个要素,一个是意义,一个是快乐。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和奋斗。
感悟:今天学习了四种人生模式,觉得自己可能属于忙碌奔波型的人。从小被教育吃苦,然后也觉得吃苦是未来的目标,未来追去未来的快乐,但是却不懂如何享受当下的幸福,忽略了当下的感受。因此,我要学会去感受当下的幸福,把快乐和意义结合起来,转型到“感悟幸福型”。
二.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1.钱能让人幸福吗?
(1)我们千万不能把钱当成是人生最后的目标
原因:
A.钱只能带来瞬间的快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幸福水平就会逐渐回归。
B.钱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钱本身没有价值,不能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也不能带来精神上的财富,之所以努力赚钱,是因为钱可以带来一些快乐的体验,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
(2)为什么很多人会把钱当成是终极目的呢?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在人还是猴子的时候,拥有更多的物资存活率就更高,所以储蓄是进化过程留下的,即使有些人已经相当有保障,但却想要存更多的钱,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
(3)钱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财富。
2.有目标可以更幸福
(1)原因:
心理学家以及各种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有目标,那么就会增大它成功的概率。目标它是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让我们找到通往目标的路线。
心理学家同时告诉我们说,“你对目标有信念,这个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2)目标跟幸福的关系
A.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必须要找一个非常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的和有意义的目标,努力地追求这个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幸福的目标。
B.目标是意义,但不是结局,千万不要把目标当成是人生的唯一的终点。
每个人都一定要有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也不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意义。这个目标是为了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上能有方向,不盲目,在面对岔路口的时候,知道怎么选择,学会享受旅途的过程,坚定内心的声音。
C.如何获得幸福感?
改变对目标的期望,把它看成是是有意义的,相信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正确的目标带给你的不应该是焦虑,应该带给你一种安宁。我们一定要找那种能够让你感觉到自我和谐的目标,因为自我和谐的目标才能够带来幸福感。
3.感悟: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目前的状态。
一直觉得自己活得有点累,幸福感比较低。一直想树立一个正确且适合自己的目标,但是现在想想,自己的目标并没有具备快乐和幸福两个必备因素。
之前,总是把自己制定的目标当作目的,就像攀登喜马拉雅山的主人公一样,总是爬得很辛苦。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想着我要快点爬到“山顶”,一旦碰到一个路障,我就很痛苦,我总是想着我还有很长的路要爬,我总是期待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所以我没有办法享受攀登的快乐,到最后我就会失去那种动力,因为人的毅力不持久,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长期以来,我的目标给我带来的经常是各种焦虑,今天意识到来正确的目标应该是给人带来一种安宁,所以要去寻找那种能让我感觉到自我和谐的目标了。
其次,钱真的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每次去逛街,买了一堆东西回家时,当下确实很快乐,但是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快乐的体验感罢了,因为买回来的衣服、包包、鞋子等物品,他们本身没有任何真正的意义,只是暂时满足了我的“购买欲”。再过了一两天,我就对自己买回来的东西没有任何感觉了,购物所带来的快乐也荡然无存。
三、快乐工作的方法
1.溺水模式不是幸福
(1)溺水模式的特点:
a.当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有强烈的痛苦感,而且我们特别想要从痛苦当中挣脱出来。
b.一旦我们挣脱出来了,我们会觉得很舒服,我们会把舒服误认为是幸福。
学习方面的小经验:一定要去追寻兴趣,千万不要把你的学习变成一个溺水模式。
2.心流体验
(1)提出者: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依
含义:一个人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时候会感觉到一种忘我的状态,我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某个目标,然后就会获得一种心流体验。
(2)怎么样才能够获得心流:
a.一定要有一个目标
b.选择做难度适中的事情,此时的动机水平也是最高的。
太难的事情会让你感觉到很痛苦,太简单的事情会让你感觉到无聊。
c.千万不要剥夺孩子奋斗的机会。
过于舒适的环境,不需要面对问题和挑战,就可以获得一切,但却剥夺了孩子体验心流和克服困难的经验,这只会导致他未来的不幸。
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如意,无需努力,最终会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生活失重
快乐学习的小经验:一定要抛弃溺水模式,自己选择有兴趣的东西去学习,并寻找自己的心流体验区。
3.如何快乐工作?
(1)现状:
人们对于工作一直都存在一种偏见,我们认为工作本身就等于痛苦,但实际上这种认识限制了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其实换个方式,就会发现,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只要勇敢迈出这一步,你本可以更幸福。
(2)人对工作的三种态度:
a.把工作当任务。把每天上班当作是惩罚,除了薪水之外,他唯一盼望的就是节假日。
b.把工作当成是职业。注重在职业上的财富积累,会关注事业的发展,会去追求权力跟声望,这种人关注的是下一个升职的机会。
c.把工作当成是使命。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他能享受工作,从工作中能感受到充实跟快乐。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他们可以自我实现,而不是折磨。
如何找到一个有使命感的工作?
MPS模式
M——Meaning——意义——什么能够带给我意义?
P——Pleasure——快乐——什么能够带给我快乐?
S——Strength——优势——什么才是我的优势?
这三个问题结合在一起,它们的交集就是让你有使命感的事情。
总结:
怎么样快乐工作的方法:
首先,你一定要知道你是有选择权的。
其次,请记得好的工作不会来找你,所以你要主动地做改变,改变自己的工作范围,然后去挑战一些新的事情,去设定一个工作目标等等,然后通过调整让自己开心一点。
最后,如果调整不能解决问题,可能就是离开的时刻。去寻找一个让你有使命感的工作,找到一个让你觉得有意义的、快乐的和你擅长的工作。
感悟:这本书不像其他积极心理学的书籍,每次学习之后总能让我产生一种共鸣。从四种汉堡模型到树立明确、快乐且有意义的目标再到今天的“溺水模式”都觉得作者的论点论据实实在在,没有一点儿假大空的感觉。
今天的“溺水模式”一词真的描述出了中国应试教育下学生的状态。确实,我们大多数人上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溺水的过程,不学习的那一刻,忽然发现好轻松、好快乐,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种轻松快乐其实是虚假的幸福。有些学校,高考毕业后就允许学生撕书,对于这种行为我个人是很不认可的,这就是一种溺水模式,就像是《银河补习班》里的一个情节所反映的一样。回想我当年高考结束时,我们学校也并不提倡着这种做法,而是告诉我们如果有些练习册、试卷以后用不着了,不想带回家的,可以选择卖掉。
许多人大学毕业后,不再需要考试和学习,就放弃了继续学习,他们并不知道,大学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起点,学习这件事应该是一辈子是事,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对学习应该秉持一个这样的态度,追求快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其次,现在开始观察生活和工作,通过MPS模式,找到有使命感的让人快乐的工作。
四、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
1.亲密关系和幸福感
不仅人际关系会对我们的幸福有影响,亲密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亲密关系——紧密的、平等的、共同成长的和终生维系的
2.无条件的爱
幸福亲密关系的基础——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一个人身上稳定的、不变的核心价值
3.幸福圈
当我们知道有一个人无条件的爱我们,并且就在我们身边,那个时候我们会觉得特别安全,这个人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幸福圈。
在这个圈内我们可以放心地、勇敢地去追求那些有意义的和快乐的事情,我们可以大胆的去释放激情,去自由自在的发挥自己。
真正幸福的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以无条件的爱为基础,良好的人际关系,具备快乐和意义,两个人在一起经常觉得很愉悦,同时他们有共同的目标。
4.感悟:今天对“无条件的爱”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之前确实误以为无条件的爱就是爱一个人是没有条件,不管他怎么样我都爱他。因此,就认为根本不存在“无条件的爱”,即使是自己的父母都是对自己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之外,也希望老有所养。其次,爱一个人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有些原因是归于他的无法描述的抽象的特质,并不是真的没有理由。今天才知道,原来无条件的爱是指爱一个人身上稳定的、不变的核心价值,比如:他的冒险精神、坚韧不拔等等。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个解释,因为用这个概念去解释,一些理论就说得通了。
五、提升幸福的方法
1.助人为乐
尽管大多数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实际上利己和利他是可以共存的,我们并不需要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自助跟助人也是分不开的。
我们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快乐,自己越快乐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所以不要被道德绑架,认为只有牺牲自己,才是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如果你总是通过自我牺牲来获得道德感的话,慢慢地,你可能就没那么快乐了。
2.使用幸福催化剂
原因:现实世界里,我们总是会有那种幸福匮乏的时刻,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做既有意义又很快乐的事情,即使你有一个快乐的有意义的工作,你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感觉到特别的幸福。
含义:一次幸福的小的经历就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方面,连锁反应的事情,这样的经历可以给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让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幸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
例子:即使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有时候仍然会觉得很累。周末可以选择跟家人相处、跟朋友聊天、去看个电影、去运动等等,这些幸福催化剂能使人有力量应对接下来的一周。
3.拥有内心的力量
(1)内心的障碍:错误的观念——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
(2)后果:
难以体会到幸福;
因为害怕失去而把自己变得一无所有,故意去破坏自己得到的一切,以获得所谓的安全感。
(3)如何做:要拥有内心的力量,就要找到支撑自己的内在价值观,要相信自己有资格享受这种价值,有资格拥有幸福。
(4)经常反思:
例子:许多人在命不久矣的时候,才会突然想开,重新找回对自己生命的控制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放弃不愿意做的事情。
然而,我们完全不必等到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要学会重视生命和幸福,从现在开始,活在当下。
4.感悟:
反思一下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缺少了幸福催化剂,从来都是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因为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周末时间也不愿意休息。但正是因为陷入了这种漩涡,才会让自己一直忙碌却处于低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导致长期以来身心疲惫,没有任何幸福感而言,也无法活在当下,就是活脱脱的忙碌奔波型的人。
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后,能够有意识的调整自己,试着寻找一些幸福的催化剂,即便现在生活在琐碎的日常里,也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活在当下,享用幸福。其次,经常学会反思并提问自己,“现在做的事情是快乐且有意义的吗?如果不是,那我应该怎么做?”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