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龙海 刘长志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是《传习录》二五四章先生关于岩中花树的回答。岩中花树的典故说的就是“心即理”。
什么是心即理呢?简单来说,我们看到的物不是客观物的实相,而是投射到我们心中的映像。心、意、物主客共构关系形成,这就是心即理。
懂得了心即理,并懂得心、意、物三者共构中,物是由自己的意决定的,就要跳出“我”来看“我”,也就是跳出“我”来看世界。
这个时候,你会感觉,生气时的瞬间,跳出来看自己觉得很可笑,这个世界跟以前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是焕然一新的甚至是立体的世界。在中和之道中,对内有知、意、理、气形成“中”,外放形成“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要在中上下功夫,如用逆向思维法,中是由知到意到理到气形成的,气受理的影响,理受意的影响,意受知的影响,知受视角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心即理上下功夫。
让感知渠道保持健康。(换个角度,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角度不同,看到的就不同;看到的不同,得到的就不同;得到的不同,应对就会不同;应对不同,结果自然就不同。心性功夫能改命,说着就是这个道理)
《传习录》二五六章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鼻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从五感六识开始的,眼耳鼻舌身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觉到、意识到,然后把获取的信息汇集,传递到心(灵明),这是一条线顺下来的过程。我们可以把“知”理解成对心体所有信号输入的集合,这些信号的输入就是靠眼耳鼻舌等。所以如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任何一项或几项出现问题,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受到阻碍或是不会完整。所以,我们要保证眼耳鼻舌身意的持续健康。例如:眼睛疲劳时可以做做眼保健操,学习飞行员锻炼自己视力的方法;可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听力,分清声音的高低强弱,虚实变化,快慢松紧,声音背后的情感等等。也可以去公园静坐,分辨各种鸟类发出的各种声音等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能合道顺应,就是循理)
用阳光雨露去滋润心田。学习了心即理之后,我从注重对外别人的评价转入对内的肯定与鼓励。感觉自己的心就是一个自己的天地。因为天理在心里,自己就是自己的阳光雨露(这句总结的非常好:自己就是自己的阳光雨露)。宇宙即我心,我心就是无所不能的宇宙。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在心里,首先自己要认可自己,其次自己要鼓励自己,最后自己要点赞自己,三步可以在心里一个闭环完成,无需外求一分。(近圣人之乐也)
特别是自己按四端之心去做的时候,它会为知觉点赞,心是正的,符合道的,自然就有一腔浩然正气,同时也感觉到心里真正的快乐。在遇事格物致知中,我们的良知就像秤砣,天理就像秤杆。事前想想此事的天理是什么?把这个天理存在心里,事中始终围绕天理这个刻度去做,用良知去灵活应对,体用一源,一以贯之。所以一件事下来,始终是符合道的,心对自己的认可也会越来越多。
从多维视角去完善诚意。我们看到的物不是客观物的实相,而是投射到我们心中的映像。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我们的“知”是怎样的,我们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反推之,如果我们只看到人事物的一个面,就会仅仅得到一个面的知,难免会管中窥豹。
因此,我们的感知是否完整,取决于我们选择从哪些视觉来看世界。就像相机拍摄一样,俯拍、仰拍和侧拍不同视觉,得到的景是不一样的。大景、中景、特写的取景,得到的像也是不一样的。
举例从视觉方面来说。我们可以从视觉的上下左右前后来看人事物,看时象数理三个法则贯穿始终进行。从上和外的视觉来看时,看人事物的整体,在象上下功夫。整体全貌是什么?人事物与整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人事物的运行规则是什么等等?从下看时。人事物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人事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等等。从左右和中景来看,看人事物的排序是什么?他将会如何变化?等等。从里和特写的视觉来看。看人事物的核心是什么?关键点在哪儿?等等。
因为不同的视觉,看到的人事物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尽量选择完整的视觉去看人事物。通过完整的视觉来诚意我们的知觉。不同的视觉造就不同的知觉,不同的知觉造就不同的意,不同的意得到不同的理,不同的理造就不同的行动方式和路线。所以在心意物三者共构关系中,不但要慎第一念的恶,还要使意这个中间的桥梁尽量完整,以此来形成我们立体的知,真正做到意的诚。
“物”并不是独立于心之外存在的,而是投射到心中的映像,就像一个杯子放在镜子前面,这时会出现两个杯子,一个是镜子外的,一个是镜子里的,而映像由心决定,心镜明,映像则明;心镜有污垢,映像则会扭曲或模糊。所以我们要时时擦拭心镜。
《传习录》四十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
当时听到这一节时觉得猫捉老鼠这个游戏好玩。到现在自己开始省察克治的时候,其实感觉非常实用。有时想象自己身上带一把刀,跨一把枪。当时时观照心体时,还要像猫一样眼睛盯着,耳朵听着。一旦有好名好色好货这些老鼠一出来,马上一枪把它干掉或者一刀把它削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体里没有老鼠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时时克制私欲,我们才能保证心镜的不扭曲和干净。
从时位属性去对标天理。心即理是指心和天地万物做交互时,天地万物在心体上的投射所形成的理。天理包含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法则、原则、标准等,它又是至善的。圣人,心如明镜,投射入心的理完全合乎天理。绝大部分人,心体会被私欲沾染,私欲遮蔽心体的方向和程度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个体不同的理。因此,我们不但要修习,以天理为标杆,缩小心体的理和天理之间的那个差距,而且我们对标天理的时候,时位属性是我们的参照。时的方面,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我们要与时偕行。夏天你穿件棉袄,冬天你穿件短袖,就是不符合天理;还有就是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的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按照时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重要排序。与时偕行合道而行。从位置的方面来说。要考虑事情的开始,中间变化,上面和结尾。
例如一件事情刚开始,还没经过中间的过程,你就想得到结果也是不符合天理。举例以儒家五伦父子、君臣、夫妻、长幼、朋友关系来说,要根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尽力做好事情,并反向推己及人。处子之位,多想想父的理。处臣之位,多想想君的理。处妻之位,多想想夫的理。处幼之位,多想想长的理。处朋之位,多想想对方的理。反之,也一样。只有这样坚持自己理的同时,也能认识别人的天理。最终融合平衡,达到和谐的天理。属性的天理。从人的智力水平来说,我们要考虑上智之人、中智之人和下智之人的属性。每个人的属性也就是他的理。从男女之别来说,男女的性别属性也是他(她)的理。从职业属性来说,警察、教师、医生、工人、农民等等的属性,每个职业有每个职业的属性。职业所具有的属性也是他们的天理。所以面对人的属性对标时,也不能不考虑他(她)的职业天理。
总之,让我们感知渠道保持健康、用阳光雨露去滋润心田、从多维视角去完善诚意、学猫捉老鼠游戏除私欲、从时位属性去对标天理,就是让我们更好做到诚意不自欺,亦不欺人,不可“意必固我”。
最后,也要结合《易经》的“三易”原则来看,心意物三者共构中,如果又把物从易简来看,不管意如果变易,我们的心还是主宰,还是要做到心之合道而不易。(易经是源头,能通透易经,也就一通百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