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无人,汉道昌”:李白《胡无人行》鉴赏

很早就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而并非汉人,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就有此观点,并且还影响颇大。但李白自己是不会承认自己是胡人的,他相貌堂堂,毫无异域特征,他从来就认为自己是华夏血脉,陇西子孙。他在自己的许多诗歌中都表达过对胡、汉的态度,他在自己的《胡无人行》中更是高唱“胡无人,汉道昌”,他又怎会是胡人呢?不信的话,我们下面就来欣赏他这首充满爱国激情的乐府诗。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

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

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

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

胡无人,汉道昌。陛下之寿三千霜。

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所谓《胡无人行》也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南朝宋的尚书令王僧虔在他所撰的音乐著录《宴乐技录》中录有《胡无人行》,为后世诗人的创作依据,不过古辞今已佚失,很是可惜。题目“胡无人”的本意是指希望胡人再也没有力量能攻打汉人。“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如我们熟知的《兵车行》。这一旧题的内容多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李白这首诗自然也不例外。

诗歌一开篇,先为我们描写边塞的苦寒肃杀,“严风吹霜海草凋”,寒风凌厉、霜凋沙草。就在这样的时节,“筋干精坚胡马骄”,敌人出现了,胡人背背良弓精箭,胯下是骄悍的战马。原来敌人如此强大,给人以极强的压迫感,一下子就把战前的紧张氛围勾勒出来。

诗人把敌人写的如此强悍可怕,可别以为是我们怕了,这样写才能从敌人的强大更见我们的无畏与实力。如果敌人很弱小,又怎能激起人们的抗敌之心呢。这不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写出汉军的威武雄壮,三十万大军,将领也如霍去病一般。中国人都知道,霍去病是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激情壮志之言,早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在这里,李白让“霍嫖姚”的英魂穿越时空,与盛唐将士融为一体,这不仅是李白在向历史英雄致敬,更展现出他的期许,他渴望大唐也有这样的将领,能够带领唐军横扫胡尘,赢得和平,守护家国安宁。

而这将领也确实不一般,“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这两句所写是配备的精良武器,“流星白羽”是如流星般迅捷的箭,“剑花秋莲”是饰有秋莲的锋利的剑。这两句看似只是写将士的装扮,似乎是静态的,可是却给人的是射箭如流星,挥刃秋莲光的动态感,很好得写出战士的英武。

回头来看,这前六句主要就是写出胡汉的兵强马壮,前两句写胡,后面写汉。那同样强大的两支队伍要发生战争了,到底会怎样呢。接下来李白的笔锋终于要把我们带到真正的战场上了。

最终还是交战了,“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战斗打响,汉军冒着严寒从玉门关悍然出征,他们冒着敌军如沙般密集的箭雨,身上的金甲在箭雨中闪映着,可以预见这是一场激烈与残酷的战斗。“云龙风虎尽交回”,双方龙争虎斗,经过多次回合的激战,战士们一直都在奋勇杀敌,对于胜利我们信心满满,这不“太白入月敌可摧”,出现了“太白入月”的天象,这可是为利于伐敌的天象。诗人在这里又借自然的预兆强化了“敌可摧”的必胜信念。或许现代人会说这不是封建迷信吗,怎么能将战事的胜负与天地运势相联系呢,但这不也是体现了李白充满浪漫主义的奇崛想象吗。

诗人用顶针手法连接诗句,“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敌虏可摧,胡星将灭,我要踩着胡人的肠子,趟过他们的鲜血,此时诗人的愤怒与决心倾泻而出。“旄头”是象征胡人的星象,“履肠涉血”是一种极致的暴力,其实与美字毫无关联,可是却更加展现出对敌军的痛恨,因为他们让我们经历了切肤之痛。随后“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更是将复仇的快感推向极致,要将胡人的头颅高悬天际,将他们的尸身埋在边塞,既是对敌人的痛恨,也是对他们的震慑。

“胡无人,汉道昌”,这两句可谓诗眼,是全诗主旨与灵魂。这场战争不是穷兵黩武,我们覆灭敌人,不正是为了汉家昌盛吗,这两句用语直白,抒发了对国家强盛的赞颂与理想。

结句“陛下之寿三千霜。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三句是有些争议的。“陛下之寿三千霜”看上去是对帝王的祝寿之语,或许诗人是想借对君主的祝福,寄托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愿景吧。这里还引入汉高祖刘邦的典故,化用刘邦《大风歌》,诗人最渴望的,正是能捍卫家国的“猛士”,这既是对君主的祝福,更是对“猛士”的呼唤。我前面说过这三句是有争议的,争议的点就是,这三句是不是存在,敦煌残卷唐诗写本就没有这三句。而且从诗歌的完整度而言,到汉道昌已经说尽。最后加进来的这三句,化用刘邦诗歌,祝福君主,多少还是有些感觉突兀的。

最后再说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是有些争议的。而争议的点,则主要是因“太白入月敌可摧”一句。

所谓的“太白入月”是一种天象,但并非指太白进入月亮,这个“月”在这里指的是昴宿的月星。按星象家的说法,太白星主杀戮,太白入昴是为灭胡之象。从实际天象的记载,安史之乱期间的至德元载(756)十一月二十六日,确实发生了“太白入昴”的天象。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之际,李白也入永王李璘幕府,希望能够建功立勋。这首诗很可能就写于李白初入永王幕府之时。此时国家危难,李白渴望建功立业,而诗中“胡无人,汉道昌”的呐喊,或许正是他对平定叛乱的迫切期盼。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首诗并非作于安史之乱,而是于开元末天宝初,针对的是李林甫“胡人勇决习战”的论调。当时的李林甫为了巩固个人的权力,竟然主张重用胡人将领,而李白这首诗显然是在反驳这种观点。“胡无人,汉道昌”的呐喊,哪里是对汉家将士的赞美,分明是对朝廷用人政策的担忧。

清代的王琦在注《李太白全集》时,也有自己的观点:“玩‘天兵照雪下玉关’之句,当为开元、天宝之间为征讨四夷而作,庶几近是。”那有不同了。但我们也不必多论诗歌的写作背景,我们从诗中读出来的都是李白满满的爱国心,沉甸甸的报国心,这也就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