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贞元已经马上一学期了。在贞元的这一个学期,我对于我在科学课上的表现还是很满意的。
记得第一节科学课,是在上网课期间。那时,我对于科学课的印象很不好,我觉得科学课就是很枯燥,全是干知识,只是记公式,死记硬背。但慢慢的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组成,刚开始我还不知道物质是什么,老师在说“物”这个字时,我想的还是物品,并没有想过水、生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节课我还学习到了一个我之前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分子”,并且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且分子十分微小,肉眼是看不到的。
之后的科学课上,我们通过做实验,探究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分子间是否有间隙,分子是否能运动”等。还学习了组成分子并且可以重组的原子。从分子和原子中,探索出了几种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见证了原子拆散又重组的过程。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许多科学中奇妙的物质,比如高锰酸钾,双氧水等。
在前几节课中,我第一次在实验室中亲手做实验并学习。我们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探究了分解反应。第一次实验,我十分的紧张,但我很积极的去试,但是可能因为太紧张,导致气体全部流失,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我很认真的跟着老师的指令走,后来让未完全熄灭的木棍重新燃烧起来,证实了那个气体是氧气的结论。
在这一学期的科学课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的一节课就是我们动手实验探究分解反应的那一节课了。
实验目的:探究KMnO4(固体)→(加热)B(固体)➕O2(气体)
实验材料:高锰酸钾KMnO4
实验思路:检测:反应前后固体物质属性对比 检测2:是否有氧气产生(收集气体)→(检验气体)
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固定好试管,将试管一头放入高锰酸钾,并将酒精灯放在试管下面,试管塞子那头放上棉花,盖上盖子,将一根软管插入塞子里,将软管浸入水中,软管另一头使用排水法的方法与水瓶一起浸入水里。
结果:将未完全熄灭的木棍放进去,可以复燃。把磷放进去,火烧的比空气中更旺了。
结论:有氧气产生 实验前的高锰酸钾可以粗,反光。实验后颗粒细,不反光。这说明实验前和实验后的高锰酸钾不是同一种物质。 可以发生分解反应。KMnO4→(通过燃烧)新固体B➕O2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来几个点,“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同为物理反应”,而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分子组成的物质才能发生分解反应。但是实验结束不代表所有的困惑都被解决了,实验结束后,我发现几个问题。1.为什么会这样? 2.为什么会产生氧气呢? 3.分解反应让物质原子重组后,通过一些手段能不能在让重组过后的原子重新排列,返回到原来的物质呢?
每一节新的科学课结束之后我都会有新的疑惑。期待下学期的科学课,也期待有更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