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决定开始捡起放下了10多年的英语。捡起英语的理由太多太多了,我不一一道来。但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我没有理由不学习英语。 而且我现在学习英语也都是公开的,我的家人,朋友,同事都知道我在学习英语。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也没有什么冷嘲热讽。学习从来就不是别人怎么看,怎么想,而是自己的事情。多一个一技之长,也会让自己更加有竞争力,不是吗?
NCE
一年过去了,现在,在英语上自我感觉非常踏实,非常有收获,并且很自信。我要感谢的是一年前做出决定的那个我。VOA Special English 听写了30几篇之后,觉得速度越来越慢,也越来越简单。每个音频时间都在4分钟以上,听写完成一篇后,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还不加上查单词,语法等等。后来就转战听写 New Concept English 3(以下简称NCE3)。当初只是觉得有视频讲解,权当免费请个老师给我讲课了。到今天为止,整本书60篇还差10篇文章就全部听写完了。听写NCE3的最大感受就是,NCE 系列真是一部好教材。 就拿NCE3来说,单从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就是一个递增渐进的一种排布方式。每20课,文章的阅读量会增加大概50%。这对有一定基础的初学者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进度安排。难度逐步增加,阅读量逐步增大,随着每篇学好,学透之后,学习者的水平也会逐步提升。典型的i+1理论嘛。不要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去重复学习,那样做的最后结果就是始终得不到提高。而应该是,下一个阶段的学习难度,始终稍稍大于上一个学习阶段的难度。这样的循序渐进下去,水平才会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这是我学习NCE3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在一年之内把NCE3和NCE4全部学完。如果大家有心去弄NCE系列的话,一年之内把3和4全部学完,收获肯定会更大。 玩命学的结果就是玩命的进步。
应用
英语应用方面,现在上网的行为习惯和之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会使用bing,google,youtube,chinadaily.com.cn去代替baidu, youku , qq.com等中文网站和应用。除非我需要的信息是中文信息,比如写文章用到的成语,字词,典故。或是法律法规等等常识。除中文信息外的,如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等等资讯,我会优先去看英文网站。电影全部改成英语的,不看国内的。又重温了一遍prisonbreak,经典就是经典,哪怕是十年后再看。推荐上tv.souhu.com,买个会员(在付费时代里,这点会员钱还是有必要花的),貌似sohu把部分经典的美剧版权都囊括到自己旗下。而且还有个好处,就是tv.souhu.com上面的美剧全部都有中英双语字幕,会员可以直接享用高清输出,体验非常的棒,而v.qq.com却很少有这样的中英双语字幕体验。并且现在看片的方式已经改成耳朵里听着发音,同时盯着英语字幕,就像学生时代老师在上面放录音,而我们则拿着英语教材在下面边听,边读一样。遇到简单的就直接过,复杂点的,我会暂停,弄明白中英意思,发音和语义结构后,再按播放键,继续下面的剧情。而不像以前似的,只盯着中文字幕,而不管英文的来龙去脉。现在不看中文的书籍,全部改看英文原版书,amazon上有很多这样的电子书,手机,电脑都可以看。还可以做笔记,很方便。虽然现在看原版书费时,费力,但是我觉得这么干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词汇量增加了,而且对英文也更加自信了,而且我相信,一直这么一发不可收拾的看下去,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越看越轻松。 尽量多的在听,说,读,写全方位的把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就像出国了一样。 至于效果,谁用谁知道。
持续性
还有一点,学习的连续性一定要有保障。每天持续的去用,持续的去积累,不要断断续续。这一点很关键,也很重要, 只要中断一次就意味着后面会接二连三的中断 ,最基本的英语专用时间都保证不了,那么还谈何学好英语呢?打铁还要趁热呢,更何况英语这块很难啃的铁,更应该每天打,每天都有新鲜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真正能用的,真正掌握的本领。哪怕是一个之前记了很久也没记住的单词,或是语法点。当然,这样的知识点,在积累足够多,重复很多遍之后,被记忆的难度也会慢慢减弱,最后都会很容易的牢记于心。
有条件的可以每天听,说,读,写。我现在还无法做到每天说和写,所以,我现在只做我可以做到的,并且能做好的事情。现阶段做不到的事情就先放一放。来自于Scalers的一种理论:成长双系统=行动系统+成长系统。行动系统解决的是如何每天做的问题。成长系统要解决的是如何每天进步的问题。 这个双系统用在任何需要进步的事情上都是行之有效的。尤其是用在英语这个需要大量时间,大量耐心,大量功夫的科目上。每天都做,而且每天还都有进步,这个是不是就很利害了?时间长了,复利效应就会慢慢发挥他的威力。如果只是每天做,而不进步,这种状态就好比每天都在低水平的来回重复。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我们怎么保持每天都能进步呢?在每天都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把当前英文材料中所有的,词汇,词法,句法全部弄懂。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词典,百度,必应,如果可以,最好用谷歌。直到不懂的全部弄懂。弄懂后,再反复听,反复读,增强印象。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懂的越来越多,那么相应的不懂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这样你是不是就越来越有信心了?信心增强了,关于英语的所有东西,你是不是就不再惧怕了?不再有心理阴影了?反倒会更加主动的去听,去读。尤其是在看美剧的时候,看youtube上的英文视频的时候更加如此。
youtube有个好处,你可以打开英文字幕,听着视频中的语音对照着去看字幕。虽然经过人工智能识别语音后,也有可能是因为口音的问题,有时候字幕并不是很准确,但是也基本能够帮助咱们把视频中需要弄清楚的内容弄懂了。其实,有时候除google外,youtube也是个非常好的搜索引擎,某些相关的视频教程,都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比如我最近要学习摄影技巧,只需要在youtube里输入photography,就会出来一大堆关于摄影的教程。还有我近期攻克了一个个把月都没有解决的技术难点,居然在youtube里找到答案,并得到解决。因为英文世界里真的有太多,太多的好内容了。比如这个站点 wikihow. 这里面有很多好的教程,你知道怎么用筷子吗,你知道怎么游泳吗?等等等等,在里面都能找到。老外们的经验总结能力,内容产出能力,还有做事情的工匠精神是咱们所无法想像的。
有点跑题了,但是我想说的是:英语和汉语都是工具,获取信息的工具。假如,我们用汉语获取到的信息量都差不多,那么我们在获取信息层面上的差距其实并不大。但是我们怎么能在获取信息方面有自己独树一帜的地方?就是能更快,更早的去了解到最新的东西,或者是事情的真像,有时候这些真像往往都是西方人率先发现。这点,从诺贝尔奖得主上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承认的, 以英语为载体的有价值信息远远比以汉语为载体的要多,具备用英语进行阅读和学习的能力,会让我们占到极大的便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学好英语呢? 去看看 wikipedia 就知道了,英文的词条信息量是中文的5倍还多。就连日文的词条数量都比中文的多。当然,由于政府“墙”的原因。现在wikipedia上的中文词条大都都来自香港和台湾的网络社区。
还是复利
说了这么多,比较乱,也比较杂。想说的基本都说了。这一年来的英语水平的发展,可以用一个图形来表示。
是的,短短一年也是有复利效应产生的。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时间跨度拉得更大,更长。从1到n也只是时间问题。练就一技之长是这样,那么想要拥有多技之长呢?如法炮制就好。
下一篇,我会写关于读英文原版相关的内容,尽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