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知青广场
拓荒者的足迹
作者;陈维新
佳木斯知青广场始建于2008年7月,坐落在松花江边,顺着笔直的和平路与佳木斯火车站遥相呼应。
以前这里曾经是一座船站,在这里乘船上游可直达哈尔滨,下游可直达抚远县。
当年的船站是一处黄色的小砖瓦房,室内昏暗,靠墙有两张木制的长椅,上面布满了鞋印。满地是烟蒂和黏痰,墙壁上挂满了灰尘和蜘蛛网。
在房子的东侧有一个铁栅栏的门,刷着绿色的油漆。上面用红色的油漆书写着“检票口”。过了检票口沿着石阶而下,再步行三十多米的沙滩便来到了江边,踩着摇晃的踏板登上客船。
1978年船站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崛地而起的是一座崭新的二层楼房。高高的台阶上是平坦的大理石地面,两扇宽大的玻璃门,豪华气派。进入室内,墙壁雪白,对面也是两扇宽大的玻璃门,江面上的船只一览无余,售票厅宽敞透亮。售票窗口比以前大多了,还有一个大理石面的平台。宽大的玻璃下面抠了一个圆孔,刚刚能伸进一只手,不过白色的窗帘还是终日遮挡着,只有在售票的时候才能打开。
后来又经过城市规划、改造,漂亮的船站被取消了。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宽阔亮丽的知青广场。开放式的知青广场,南北通透,东西延伸,与沿江公园融为一体,秀丽的护栏,木质的步行街,与滨江路边的高楼大厦,组成了一幅壮丽、秀美的风景线。
知青广场的正中矗立着一幅高大的雕塑,一页翻开的纸张的造型,寓意掀开历史的一页,正面刻有毛主席的题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雕塑造型自然飘逸,凌空欲飞。象征着知青在艰苦岁月中思想和意志的升华。一位赤裸上身,裤脚高挽的男知青手扶梨把驾驭着垦荒牛奋力向前,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活力美,象征着知青们屯垦戍边,历经人生坎坷和重重磨难,形成了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
这只垦荒牛浑身充满了蛮力,它脊柱高高隆起,头颈低垂,两只威武的弯角戳向前方。健壮的两条后腿苍劲有力,死死地扣在土地上,前面的两条腿一条弓起猛蹬,而另一条腿则跪伏在地上,可见这只牛已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然而它却始终是默默地忍受着,拼搏着,心甘情愿地抛洒着自己的血和汗,从不违反主人的意愿,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奶。
牛啊!你任劳任怨,忠心耿耿,被人呼来唤去,不索报酬,你呀!单纯而执着,善良而忠厚,千百年来你一直这样勤劳,默默地耕耘着,劳作着,为你的主人鞠躬尽瘁。
望着这只无怨无悔的耕牛,我心里突然泛起一阵怜悯,鼻子发酸,眼眶有些湿润,心想当年的我们何尝不是这只傻乎乎的牛啊。
半圆形广场的边缘有四块浮雕墙,正面雕刻着知青在北大荒黑土地上劳动和学习的场景。背面则是当今已是一些颇有名气的知青的留言。像“姜昆、张抗抗、赵炎、濮存熙、梁晓声”等等。
广场的东侧有一个时间长廊,由九个门柱组成,从1968年到1976年,标志着知青下乡的年限历程。呈S形,寓意人生的曲折,曲径的中间是一条黑色的土地,上面深深地嵌印着五十七个脚丫窝,象征着知青拓荒的足迹。
走在时间长廊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当年下乡的情景历历在目,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急速闪过,草泥房的宿舍,轱辘把井,寒葱沟,杨树林,还有那么多熟悉的知青的面孔、、、等等等等,心潮起伏,五味杂陈、、、
亲水台是知青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半圆形向江面伸进十多米,江水在这里匆忙地轻拂一下便又扬长而去。凭栏远眺,江水滔滔,从容不迫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流向我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抚远。
江水拍岸发出阵阵哗啦啦的声响,仿佛是在窃窃私语,仍然还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佳木斯市是祖国东极的门户,是进入黑土地的起点,亦是三江平原的中枢。这里曾经是黑龙江省建设兵团司令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在地。五十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在这里分别乘坐轮船、火车、和汽车奔赴广阔天地——三江平原湿地。
佳木斯知青广场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她的独特的造型设计以及其蕴含着的历史意义,现已成为了佳木斯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佳木斯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高瞻远瞩,光明伟大地创建了这个知青广场,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彪炳千秋,功高盖世!
佳木斯知青广场——追昔抚今的历史驿站。她记载着那些个拓荒者的足迹,缅怀着那些个激情燃烧而又难忘的蹉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