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其实是写作的前身——素材积累,鲁迅曾说过:“作者要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但最好是经历过。”这个经历,便是通过阅读获得的。所以,充分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实际上通过几个月的阅读,发现最令人受益匪浅的是名著中人物的刻画方式,因为层出不穷,所以借鉴之。
1、巧用伏笔,暗示人物命运
司马迁的《史记》虽是散文也是以人物为脉,带动历史场景的变幻,客观冷静,但无处不把自己的视点渗透其中。说到项羽兵败,垓下自刎,司马迁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文中多处写到项羽,屠城过暴,任性放纵。其实可悲的结局,早已在文中埋下伏笔。
2、正反人物的相互烘托
司马迁还擅长用对比手法来烘托人物。写项羽的任性、残暴时,他会写刘邦的仁义,厚人,有容天下之德,项羽已死,“诸项氏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候、平皋候、玄武候皆项氏,赐刘氏。”以鲜明的对比,使文中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令人动容。细看《史记》几乎每一篇中总有矛盾冲突比较厉害的两个关键人物,彼此互相烘托,汉武帝时的魏其候和武安候,吴王与伍子胥等等。
3、从小事以见人物性格
《水浒传》中的108人,个个性格迥异,又活灵活现。即使是小人物也是写得非常合理。比如:林冲在押解途中遇到的店小二,在意外得知高衙内的手下已经与管营有勾结,他婆娘欲告之林冲,店小二道:“你不晓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的他来,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做理会。”这样,这个店小二有良心,却只想息事宁人,明哲保身的小市民的形像,特别逼真起来。
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以至于性格适应环境,而形成不同人物的善恶丑来。
4、使情节发生急剧变化的重大事件,对人物刻画至关重要
林中在发配途中,差点被烧死在草料场,这里作者巧妙地安排让他听到了两个管营的对话,从而引发一系列戏剧化的冲突。那一刻,一直忍辱负重的林冲,终于爆发,一改窝囊样子,显出他的英雄气魄来。“林冲举手,咔嚓一枪,先戳中差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戳倒了。......回来,把富安、陆谦的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的头发结作一处,提入庙来,都摆在山神面前的供桌上。”他性格上的急剧变化,也暗示他之后将开始完全不同的人生。这样的三个小人物死于非命,也是林冲对以往打工生活的一个了结。
5、将人物置于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也能揭示大道理
鲁迅是最为擅长,以小人物的命运来讽刺吃人的黑暗社会的。《阿Q正传》阿Q是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的无产阶级,凭苦力吃饭,总怕人瞧不起,偶尔会去赌博,希望有意外之财。可是只会陷入更贫困,终于不能维持生计了,陷入以偷盗为生的生活,虽然打着革命的旗号,可是还是让他送了性命。那样的社会下,小人物的命运自己无法作主。庄子说:”彼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候“,偷盗东西的人被杀,而偷盗国家的人成了显赫一方的大人物。以阿Q的经历可见一斑啊!
6、情景描写对人物情感亦有烘托作用
环境与人物,紧紧相附,使得景物与人物情感同起伏,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用两种不同的气候及江景来诠释两种不同的心情。阴雨天气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叼,浊浪排空;日星陷曜,山岳潜形......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与此相对的,风和日丽的天气下”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一光,一碧万顷......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心情变换,景物也随之变换,确有人生变换莫测之感。
另外,在诗词中经常用到的比兴或者暗喻,也可以在小说或散文中被用于烘托人物,比如:汉高祖夜斩白蛇,就暗示他披荆斩棘,王天下的气势。
写作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有耐心去修改,鲁迅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了来的。”所以,文章不厌百回改,相信每一次修改都会使文章更上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