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蜘蛛侠,蝙蝠侠,超人,中国就这一个孙悟空斩妖除魔500年。随着不断的演绎和解构,“悟空”从一个ID变成了IP,而“唐僧”却因《西游记》被世人所误解,只剩下一个背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神话到小说,从传奇到历史,我将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唐玄奘。
第七期 中土弘法 之 「心系故土」
文|昆书
从少年出家,破格剃度,到游历中国,成为长安名僧,在到西行求法,留学那烂陀,云游五印,成为当世高僧,最后经过曲女大会,玄奘成为代表了人世间佛法集大成者——大乘天,这是至高无上的尊崇和荣誉。
无论是那烂陀寺,还是印度国王,都极力挽留,但是玄奘坚持回国弘法。上回说到,戒日王和鸠摩罗王都打算派海船护送玄奘回国,从东印度出发,两个月就能到达中国的剑南、西川,也就是四川一带。玄奘归心似箭,走海陆又快又安全,绝对是最好的安排,但是玄奘拒绝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得在西域,玄奘和高昌王结拜为兄弟。高昌王麴文泰给予玄奘举国之力的帮助,玄奘也答应取经求法回来,在高昌讲经三年。所以,不惜绕路走陆路回国。
这就是古人一诺千金的风范,玄奘为了履行诺言绕路可不是几十里,几百里,而是几万里。他将再次冒巨大的艰难和危险,再次经历来时的重重雪山和草原大漠。
一路行走,不细说了。玄奘来到了一个洪德渡口,这是喀布尔河与印度河的合流处,河面宽达五里。当渡船行到中流,突然之间风气浪涌,连人带行李都翻入河中……是不是想起了西游记中的通天河那段,十分的相似,不过这段确是真实的历史。
最终人都平安无事,只是少了五十夹经本和一个包裹,而那个包裹里是玄奘在印度各地搜集的奇花异果的种子。这时候迦毕试国王来了,因为他接到戒日王的国书,知道玄奘要路过自己的国家,特地赶来迎接。
国王听说了他刚刚的遭遇,就问是不是带了种子?玄奘说是。国王说,那就对了,在这条河上,如果有人携带奇花异果的种子,往往就会翻船。
看来这条河充当了海关的作用啊,禁止象主之国的奇花异草出口。
玄奘一路东归,不详细说了。因为十多年前翻越雪山,因为高原反应和空气稀薄,再加上严寒,玄奘得了一种冷病,呼吸道系统的一种病。这次再次翻越雪山,旧疾复发。但是靠着顽强的毅力,玄奘再次翻过雪山,因为体力透支,所以在活国养病修养了一个多月。
就在养病的期间,他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就在他启程回国的前两年,唐太宗举兵灭了高昌,麴文泰也在破城前受惊而死。故人已去,玄奘悲痛不已,如果没有高昌王的帮助,玄奘是不是能成功也很难说。
一路跋涉,玄奘一行来到了西域古国于闐,这也是个佛教国家,处于今天新疆境内。玄奘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繁华退去,玄奘在于闐都城的一个寺庙住了下来。给大唐天子唐太宗李世民写了一封信,试探其态度。说明了自己当初违反禁令私自出关是为了西行取经,同时也说明了自己的弘法的愿心和对祖国的忠诚。
近乡情更怯,唐太宗会是什么态度?玄奘归国弘法是否顺利?广告时间,马上回来。
在等待回信的同时,玄奘应请求为当地人讲经说法,经讲了七八个月后,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唐太宗对当年偷渡出关的事只字不提,并且十分盼望和玄奘相见。
长安城为玄奘的回归,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长安城的居民早就听说有大唐高僧印度取经归来,数十万人都来迎接玄奘法师的归来。当初的偷渡出城的玄奘,如今风光无限。圣人为腹不为目,玄奘没有参与大唐盛世的繁华喧嚣,而是独自一人开始思考他真正要做的译经,弘法的事业。取经归来,一切只是刚刚开始。
在长安城的弘福寺稍事休息,玄奘就又起身赶往东都洛阳,前去拜见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隋唐时期,中国有两座都城: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长安坐拥三关之险,地处八百里秦川,易守难攻;洛阳地处中原腹地、黄河岸边,通过大运河通塞北接江南,贸易繁荣。唐太宗这次在洛阳是为了准备对辽东的战事,听说玄奘赶来,特也安排迎接并且放下军务接见玄奘。
唐朝是一个崇信道家,尊崇老子,奉道教为国教,毕竟老子也姓李是本家吗。所以唐太宗只是对玄奘这个神秘传奇的高僧感兴趣,而不是对佛教感兴趣。贞观十九年二月初一,大唐太宗和玄奘法师两人见面了,一开始两人就有一段十分有意思的对话。
唐太宗道:“师去何不相报?”
玄奘回道:“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惟深惭惧。”
这一问一答是什么意思呢?语言是本身只能表达很有限的信息量,具体还要看当时的情景和语气语调,在我看唐太宗来这一句“师去何不相报”意味深长,大有试探的意思。
一般人面对盛世帝王,戎马半生的唐太宗,听到这句话大概会是觉得兴师问罪,恐怕早就三跪九叩,诚惶诚恐。但是这话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法师你当初出国,我不知道这个事儿啊。法师也是个充满智慧的人,没有说是别人的问题,只说自己诚心不够,才没有被允许,但是又求法心切,才私自偷偷出境。
唐太宗也是十分智慧的人,又说了一句很艺术的话:“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当时封锁边关的政策是针对俗世之人的,所以法师私出国境不算违法。而且您舍身求法,利益众生,我非常钦佩赞许,以后这事就别放在心上了。
这真正的开场算是结束,之后两人开始海聊。从东土大唐到西域诸国,再到印度求法种种奇闻异事,风土人情,玄奘也一直在赞美大唐的盛世和荣耀,当然玄奘在印度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因为玄奘,戒日王首次向中国派出使者,两国建交每年互派使者就持续了半个世纪,并且玄奘对中印关系的影响持续到了今天。
----------------------------------------------------------------------------------------
之前我们留了一个悬念,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就是戒日王为什么要举办曲女城大会,要让全印度的高僧和玄奘辩经。是他闲的难受,搞点事情吗?
首先要说说印度这个国家,今天虽然是统一的但是也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有很多邦啊,州啊,独立性很强。他的特点就是凝聚力很差。种姓制度森严,人种众多,宗教信仰也非常的多。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地区,就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以及互不相融的宗教文化,我么在看阿米尔汗的电影《我滴个神啊》应该能够感受一二。所以说印度文化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中心。
回到戒日王,他依靠的是武力夺取的天下,但是谁都知道治理天下还要靠文化,政治,所谓文治武功嘛。所以,戒日王在最鼎盛的时候,需要一个核心的,出类拔萃,能慑服众多宗教文化的一个主流宗教文化。这个时候,玄奘的出现就是他的人选。当然,玄奘成就他,他更成就了玄奘。
所以说,这些盛世帝王都不是一般人。再回到玄奘和李世民的见面,唐太宗很是高兴,不过他最想知道的其实也是和他的文治武功,帝王盛世有关的事情,那就是西域诸国。所以第一次见面,他就要求玄奘写一本书,记录西域亲历,所见所闻,所以便有了闻名于世的《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便是玄奘奉太宗诏命所著,将西行游历见闻由弟子辩机整理,并口述补充。其文辞优美,包罗万象,内容包含了政治,地理,历史,人文,风物,佛教文化等等,完全碾压了同时代的类似著作。
隋代的《西域图记》、唐代的《中天竺国行记》、《西域图志》等,如今皆已不传。同时还影响了后人的著作,玄奘弟子慧立、彦悰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也因此书而著。
十九世纪中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流传到了英国。而因着这本书,还原了印度的历史。
1834年,英国人康宁汉姆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发掘了一座佛教遗址,但是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对出土的佛像和文字一无所知,中世纪的历史一片漆黑。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康宁汉姆发现这就是那烂陀寺,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阿育王时期的狮子柱头,就是在这个时期所发掘出土,没错就是印度国徽上的那个。
根据中国人的文字,英国人的考古发掘,印度的历史才得以重见天日。
为了纪念玄奘对印度的巨大贡献,他的故事被写进教材。
而英国的印度史学家称道:“玄奘对印度历史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
中国学者评价:“像《大唐西域记》这样,内容之丰富,记载之翔实,在玄奘以前和以后的很大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一部书能够比的上。”
印度历史学家也承认,没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不可能的。
玄奘是照亮中世纪印度历史的一束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