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企业,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事情还没忙完呢,又开会,这个会,那个会的,开了也没见什么效果”。关于会议,很多企业依旧陷入抱怨开会的泥沼,感觉寸步难行,这是为什么呢?似乎不开又不行,这是为什么呢?
一、 会议人员存在的阶级差异
虽然到会者皆为部门负责人,但依旧存在着职位上的差异。共同参与,平等改善只是口号罢了。如果是以施加个人威权的目的来开会,大概是没有什么意义了,其中的部分人员是受命者,其中另一部分人员是另一个层级,这不仅导致层级高的人员心理上的优越性,同时夜将导致层级低的人员思维的局限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为核心目的的会议,便是以自我利益的纷争,无结果是正常的。开会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负责解决问题的是谁及什么时间完成,后续主导改善的人是谁,决策者是谁?
二、 会议不明确
1、首先是主题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想达成什么目的?重要的靶心便在无所谓的争论之中掩埋掉了,没有了方向,再多了讨论无异于唠家常,维持同事关系罢了。
头脑风暴式的会议不应该算作正式的会议,因为它的着眼点是要激发大家的思维,围绕问题创造出新的可能方案,却并不一定要求当场就得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布置任务式的会议是最让人难受的,因为我们都在被动地去接受,而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其实这样的会议以邮件的形式传达清楚,包括责任人、责任范围、完成时间、任务需要达到的效果等。
2.、价值取向
参会人员各自负责的区域不一样,导致各自为政。开会难免为各自利益而争论,其实开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解决问题,为什么解决要解决问题。比如某会议唯一的目的就是对某个项目的改善。那么所有与会人员都要服从这个最重要的原则,其它再多的权威实施,都没有改善更加接地气,更加有价值。
3、寻根问底
其实会议中很多的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大家不愿意深入分析,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还是的确思维方式不到,还是被整个会议氛围烘托的无法深入。我们开会的目的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而是为了不再开会而开会。
制度、流程、机制,管理的三个重要的点,不是我们不要停留在吆喝管理的阶段,而是我们甘心呆在吆喝管理的阶段。
4、核心人物
问题可以阐述和讨论,会议需要一个主持人,而不是每个人都客串主持人,问题讨论结束,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不是所有人都是决策者。
任何事情都可以有线,可以有框架,可以去达成。软管理太多了,抱怨也就多了。所以,我们应当是为了解决阻碍共同利益的问题而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