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志”和“缘情”之外,诗歌也可以谈理。那什么是“理”,怎样说理的诗才是好诗?
诗歌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抒情、言志、说理。说理,就是在诗中阐发了某种人生道理和感悟。宋人爱说理,比如朱熹“为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常有常新的道理。再者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人们其实常常不能认清自己身边的东西或者根本认不清自己,心理学家还把这一现象命名为“苏东坡效应。”
同样都是说理,一流诗人和二流诗人诗人展现出不同的水平,这就形成了“理趣”与“理句”的差别。理趣,就是指那些能够作到将说理和眼前所见情景完美交融的诗句,而理句就是为了说理而说理的诗句。前者如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整句诗读下来就特别流畅,给人一种随心所欲又豁然开朗的感觉,营造了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一切随缘,好似没有什么值得你焦虑。他所表达的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但更加优美,这就是理趣,足够把味,又满溢才情。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后者则如北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发时”,为了说理而说理,没有情景交融的优美。
如果你说,把“理”表达清楚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情景交融,要优美?那你可能没有理解诗的本质。诗歌不同于小说、戏剧、文章,可以凭借情节、对白、或人物形象传达情感与思想,诗歌由于体制的限制,只能以情取胜。艾青说,诗歌是浸透了情感的海绵。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果你不是“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种“咆哮派”的诗人,那你就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考量情感抒发的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你所抒发的情感有没有和眼前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过“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原创文章,转载请说明出处,维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