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你就必须看书,特别是你想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就必须读好书。”这是一句的经典语录,我为它的严密逻辑喝彩。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是‘好书’?和好书对应的,莫不就是‘坏书’?按照通常思维,商人们为了追求发行量(或简单说,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是断不肯将坏书付之印刷的,‘思想的毒草’现在也不时兴了,好书之外的,恐怕就是闲书了吧。
《悲惨世界》、《论学习》、《二十四史》、《死魂灵》之类的,标注上写得清清楚楚——必读书,但这个‘必’字在我这暂时行不通,并非我不崇敬名著,读着几十几百年前伟人们的大作,我实在翻不下去,倒愿意自甘堕落,去翻翻闲书,采撷一些生活中的点滴趣味就成了,那一样是读书,你说对不?
前阵子,读了一本介绍成都的书,将那里生活的闲淡一幅幅展现出来——满街市的茶馆,怡然自得的男人们,漂亮泼辣的女人们,郊野里开不完的花,各式小吃冷点,由文字转换为我的想象,继而将嗜欲饱饱地填满,那座城市的精神头也被彻底勾勒出来了。
还有就是一本关于中国离婚调查的书,书名正统,内容却被我归在闲书类,读着一段段悲喜交加的婚姻故事,便逐渐明了了一些情味,贪婪、爱欲、绝望、迷惘,乃至被沉重的传统文化压制下的人性挣扎,一点点浮上心头,从一些破碎的结局中,朝自己的婚姻看过去,立刻就领略了珍惜的含义,此类感觉却是正经八百的说教所不能给我的。
有些闲书,譬如“某某年经典语录”“相术秘籍”之类的,倒未必能从中咂出什么人生况味,权且消遣,看后会心一笑,知由了作者心态,再揣摩一下同读者的感受,那种感觉就好似看电视的时候拒嚼着一块卤肉干,滋味且充实,我看闲书,要的就是这个味。
未必每人都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孩子们满心欢喜地朝自己问,也别尽指着名著让他们读,一部部厚重的大作,兴许勾不起他们的读书兴趣,反倒毁了去,还是先从通俗易趣的‘好的’闲书领了去吧,让他们发现,创作其实不难,读书也不苦,书,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生活感味的桥梁,有的人爱写,有的人爱读,如此而已。
这样写来,并非有为闲书正名的意味,就象我们不能将生活中的逸趣同理想对立一样,乐,是精神之肉,志,是精神之骨,骨肉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的精神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