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尝与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约各疏栗事,约少上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则羞死!”上闻之,怒,欲治其罪,徐勉固谏而止。(《资治通鉴》 147卷 梁纪三)(可略过原文直接看译文)
译文:梁武帝曾经和侍中、太子少傅建昌侯沈约分别写出栗子相关典故,沈约故意少写了三点,以此来显示自己学问不如武帝,出来以后,他对别人说:“这位爷好胜,对于别人比他强这件事十分嫉妒,否则的话会羞死的”。武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十分恼火,打算治沈约的罪,徐勉再三劝阻才止住。
解读:沈约这个栗子和清代权臣和珅的例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说,乾隆喜欢谈文论史,自誉无所不知,和珅就在编纂二十四史时在明显的地方故意抄错几个字,让乾隆指正出来,以示天子的英明和学识渊博,借以满足乾隆的虚荣心。
领导权威不仅体现在工作中,其他方面的能力、才华,他也需要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觉,这是很现实的人性。要不然通往权力巅峰的阶梯上,为何从来都是前赴后继、络绎不绝呢。他们一方面告诉下层人民,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那啥的;另一方面自己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领导岗位上爬。权力的春药确实让人着迷、上瘾。
作为下属,要揣摩并满足领导的这种心理需求,适当露出一些小纰漏,才能让领导能有发挥的空间。这也是向上管理的一部分,领导可以驾驭下属,高段位的下属同样可以驾驭领导。作为权臣,也要适当留一些把柄在君王手里。太过于完美的下属,领导没法驾驭,君王无法安心。
本来沈约这个栗子实在是神来之笔,结果他沾沾自喜,藏不住事儿,转身一得瑟就把这事给说出去了,差点引来大祸。职场上,有些事情要烂在肚子里,特别是关于领导的一些糗事。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在职场上还真不一定是好事。心里藏不住事,言多必失。大音稀声、大智若愚的可能才是深藏不露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