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听了樊登老师解读的《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得到了很多启发。因为家里的小朋友很叛逆,我时常无计可施,非常痛苦。这本书让我对叛逆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书中给出了十天的解决方案,切实可行。
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前五天的方案:掌握孩子为什么叛逆(第一天),理解你的叛逆孩子(第二天),避免大喊大叫(第三天),避免权力争夺(第四天),加强孩子的积极转变(第五天)。
第一天:掌握孩子为什么叛逆
作者认为,孩子的叛逆是有原因的。比如,被同伴拒绝、学习困难、与父母相关的问题等。
当我们为孩子的叛逆而苦恼时,先想想孩子叛逆的可能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的放矢。眼睛只盯着叛逆这个问题本身,对我们没有帮助。正如李笑来老师所说的,
当你遇到被锁上的锁头的时候,要想到你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
书中给出了为人父母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清单,我们可以给自己打打分。
积极行为:
( )微笑
( )眨眼
( )拍拍孩子
( )站得很近
( )说我爱你
( )目光接触
( )拥抱
( )点头
( )握手
( )参加学校会议
( )给予表扬
( )给予赞美
( )敦促上课
( )给予奖励
( )安排生日聚会
( )敦促参加活动
消极行为:
( )吼叫
( )嘲笑
( )讽刺挖苦
( )打骂
( )忽视
( )唠叨
( )说教
( )打断
( )羞辱
( )停留在过去
( )批评
( )引发内疚
( )刺激挑衅
( )撒谎
( )跟别的父母说闲言碎语
( )威胁
( )贬低
( )扔东西
( )否定感受
( )没有耐心
( )不切实际的期望
原本我认为叛逆都是孩子的错,对照这个表后,我发现自己的消极行为几乎全中,而积极行为却少之又少。
第二天:理解你的叛逆孩子
作者说,倾听是理解的关键。但这个倾听是有技巧的,要不带评判地倾听。
而我们常常陷入误区:
1、给予未经请求的建议。(你应该……)
2、谈论家长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而不是孩子的。(你这样我很生气)
3、使孩子的痛苦看起来不重要。(这很正常)
我的确总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经常忽略他的感受。每次苦口婆心地说教后,把自己累得够呛,一点效果都没有。
第三天:避免大喊大叫
看到这一条后,我很惭愧。因为我时常对孩子大喊大叫。作者说出了我的心声:
大喊大叫的真实原因是你想表达你的愤怒。
我被孩子的行为激怒了,除了喊叫,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作者提出了25个避免大喊大叫的方法。最有意思的是:想象自己的行为正在电视里直播,想象这是自己最后的日子,想象总统就在自己面前。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立了两条家规:
- 轻声细语(代替大喊大叫)
- 轻拿轻放(代替摔东西)
第四天:避免权力争夺
权力争夺是我家每天都在上演的闹剧。孩子无论大事小事,全都不听我的话,让我很苦恼。作者的话为我解开了谜团:
在权力争夺后,孩子会强烈地感觉到你不爱他。无条件的爱是避免权力争夺的最重要武器。只有放弃掌控权,才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
首先,改变你的心态。
记住下面三句话:
1、应对孩子,不要操控他,而是要赋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2、当你心平气和、果断坚决地表达你的看法和信念时,你的孩子更可能会听;
3、没有哪个成人讲过由于父母太理解他们了而渡过了一个可怕的童年。
其次,学会给孩子选择权。告诉孩子不同选择的结果,冷静坚定地提出具体的要求,而不是权力争夺。
作者说,父母要学会妥协。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妥协。回想每次权力争夺,我似乎更关注的是自己是否赢了。这不该是为人父母的表现。
第五天:加强孩子的积极转变
作者提倡对孩子进行口头奖励,多表扬。《正面管教》也倡导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不同的是,正面管教对表扬和鼓励做了区分。表扬会让孩子依赖于别人的评价。而鼓励让孩子自我评价。两者在语言上略有不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正面管教》。
总之,这本书强调的是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不要控制孩子。愿我们都能自如地应对叛逆的孩子。最后,以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
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