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些春秋时代的历史故事,看到了管仲、鲍叔牙的生平记事,所以想跟大家来聊一聊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位于中国八拜之交的第一位,源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于是后世皆知,管仲、鲍叔牙彼此信任、感情深厚,是朋友间交往的终极目标。
但是,我所看到的春秋时期的故事,却让我大跌了眼镜,历史真的是传言中的那样吗?
《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管仲是颍上人,少年的时候经常跟鲍叔牙一起游玩,鲍叔牙认为管仲非常有才能。管仲家里贫困,经常欺负鲍叔牙,但是鲍叔牙都不以为意,一直对管仲很好。
看到这句话,我不由反问自己,如果我碰上这么一位朋友,经常这样的“倚穷卖穷”,我可忍受得了?是否还能跟他做朋友,还会一直对他好吗?
在今天这个你礼让我,我自敬你,你欺负我,我自远离的风尚里,我恐怕是不能继续维持这段友情了。
读者朋友,你哪?你能继续维持这样的友情吗?
《史记》里没有提到管仲是怎么欺负鲍叔牙的,不过《列子·力命》里倒是写的十分详尽,而且是管仲在齐国安身立命、飞黄腾达时自己感慨,回忆年少时是怎么欺负鲍叔牙的,来看看他怎么干的:
与鲍叔牙一起经商,鲍叔牙负担大部分经商成本,赚钱的时候,管仲却经常多拿钱;
管仲替鲍叔牙出主意办事,结果往往事情办砸,以至于到窘迫的地步;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上战场,多次上战场,每次管仲都会充当逃兵;
大家年少时有这样的朋友吗?我是没有,有也一脚踹老远了。
鲍叔牙怎么看的:
管仲多拿钱,他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家贫,多拿也无可厚非;
管仲事情没办好,他说谁去办都会是这个样子,是运气不好,时机不利,跟人没关系;
管仲在战场上逃跑,他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需要人奉养,所以不能出事情;
我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鲍叔牙忍了。
管仲和鲍叔牙这样好的友谊,他们却各自辅佐了一位齐国的公子,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在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不巧射到了小白的铜制衣带勾,小白大叫一声,假装中箭,蒙混对方,然后星夜赶往都城,夺得君位,成为齐桓公。
王权初定,需要人才管理国家,鲍叔牙又表现出非凡的能力,避过自身,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
管仲不负鲍叔牙所望,把齐国治理成春秋五霸之首,我们才终于看到了管仲的旷世大才。
再回头来看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他们各自得到了什么?
两人少年之交,鲍叔牙就认定管仲“贤”,这份知人、识人,认人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及,鲍叔真非凡人也。管仲年少落魄,中年浪迹,直到公元前685年,被鲍叔牙举荐为相,时年38岁。
之后40年间,管仲通过“尊王攘夷”、“穿绨降梁鲁”、“买鹿降楚”、“衡山之谋”、“菁茅换金”等等,真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强齐图霸,辅佐桓公九合诸侯,礼让天下,开法家先驱。
后世据此才知管仲之能,才知鲍叔之贤。
鲍叔牙的避身让贤,实现了管仲和鲍叔牙、以及齐桓公的抱负,三人合力,打造出春秋时期鼎盛的齐国。
我想,这是管鲍之交得到的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