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北去山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诗句,激励过昨天的自己,也激励过今天的你我。
“虽长七尺,而心雄万丈”。年轻时的李白,双目炯炯,风流蕴藉。既有狂客的行径,奇士的热肠;又有“谪仙”之飘然,诗人之气质。在他身上傲岸与不羁俱存;坦诚与豪放同在。心怀道义,志在四方。不做宰相就做帝王之师。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说他:仙风道骨,器宇非凡。
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二十五代孙,少年时在四川匡山学艺,“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拜广慧禅师为师,文武兼修,初露锋芒,践行老师的教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
二十岁的时候,愈加英气逼人,带着自己写好的诗章,守候在半道拜谒礼部尚书外放益州长史苏颋。苏颋看了李白的作品非常赏识,并对他的同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李白爱诗赋,慕道徒,尚剑术,好漫游。他仰慕历史上那些辅佐王霸的高士,崇拜他们直取卿相,安邦济国的行径。不安于科举考试,而由布衣直取卿相者大有人在。像马周、李邕、房琯、吕向等人,都是少年好学,才干超群,官至上卿之人。
李白在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离家出蜀,时年25岁,在成都专门去诸葛祠拜祭。他暗下决心,立下铮铮誓言:今日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愿英灵保佑弟子早遇知己,能早佐明主。如果不能像先生那样,成帝王师,决不返乡!
翌日清晨,李白专门来到万里桥开始行程,以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之吉祥。
李白顺江而下,从渝州到夔州,从江陵到金陵,拜访,干谒。两年时间,师朋遍地,而千金散尽。在扬州时,已身无分文。中秋之夜,望月思乡,不仅泪眼婆娑,思念着远在巴蜀的父母双亲,随口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静夜思》成千古绝唱!
好友孟少府动员李白从扬州去安州,安州治所驻地是安陆。在至交元演和诗人孟浩然的帮助下,二十七岁的李白和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成亲,从此有了一个安宁的居家。幸亏许夫人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尊重丈夫的志向和选择,给予倾情的支持和安抚。
但仕途之路遥遥无期,“长相思,在长安”,于是李白去了京城。在长安知遇当朝大臣,著名诗人贺知章,两人相见恨晚而成忘年交。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而金龟换酒传为佳话。
李白在京城长安,本意是去干谒权贵,特别想拜见时任尚书左丞相的张说。张说和欣赏李白的苏颋关系密切。谁知张说卧病,只是见到了他的次子,唐玄宗的驸马爷张垍。张垍虽然在翰林院主事,但他才疏学浅,人品非如其父,自私贪婪,嫉才妒能。于是把李白的自荐信给偷偷压下了,以至于这次长安之行干谒活动以失败告终,无功而返。
李白饱尝了人情冷暖和世态之炎凉,从而有了归隐的想法。“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不知不觉,已到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
李白岳父岳母相继出世,许氏家族对入赘的李白颇有微词,担心家产被外姓继承,从而受到鄙视和排挤。李白拔剑四顾心茫然,心中悲愤难平。于是给在山东做官的至亲写信,意欲迁往鲁地。
五月,李白接到了在山东任城当县尉的六叔的回信。随即,李白携妻女北上山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