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争论了几百年到底谁对谁错?
一、性善说原理
孟子爱亲敬兄的原理:小孩心中只有自己,在小孩的眼里,母亲是喂养他的人,哥哥是跟他抢东西吃的人,母亲与哥哥相对,小孩就很爱母亲,进而把哥哥推开。当长大后,别人与哥哥相对,他又会站在哥哥这一边,与别人相对。由此类推,可得出在情感上,与小孩越近,感情越深,情感与距离成反比例。
如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细看此圈,即可寻出一定的规律:“距我越近,爱情越淡,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并且这种现象,很像磁场现象。由此知:人之性灵,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吸力相同,所以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
力有离心同心二种,甲图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现象;乙图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现象。孟子站在甲图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物类为止,因断定人之性善。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性善扩充。所以甲图可看为孟子之性善图。
二、性恶说
朋友与人打架,总希望我的朋友打胜,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孟子一定认为是善的表现,这是爱友之心。荀子会认为是恶的表现: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这就是自私之心。只因二者的认识角度不同,结果却大相径庭。
荀子站在乙图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因而断定人性恶。
三、孟荀争论比较
第一圈代表“我”,第二圈代表“友”,第三圈代表“他人”。谁也看不出“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认为与“我”字圈相比它便是大圈。而荀子在外面画一个更大的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小圈。归根结底,只能说“友”字这个圈,它只是个圈,不能绝对地说它是个大圈或小圈。
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两个人的说法各占一边,没有对错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