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原理丨人性善恶之争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争论了几百年到底谁对谁错?

一、性善说原理

孟子爱亲敬兄的原理:小孩心中只有自己,在小孩的眼里,母亲是喂养他的人,哥哥是跟他抢东西吃的人,母亲与哥哥相对,小孩就很爱母亲,进而把哥哥推开。当长大后,别人与哥哥相对,他又会站在哥哥这一边,与别人相对。由此类推,可得出在情感上,与小孩越近,感情越深,情感与距离成反比例。

性善图

如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细看此圈,即可寻出一定的规律:“距我越近,爱情越淡,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其规律与地心吸力相似,并且这种现象,很像磁场现象。由此知:人之性灵,与磁电相同,与地心吸力相同,所以牛顿所创的公例,可适用于心理学。

力有离心同心二种,甲图层层向外发展,是离心力现象;乙图层层向内收缩,是向心力现象。孟子站在甲图里面,向外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孩提爱亲,稍长爱兄,再进则爱邻人,爱本省人,爱本国人,层层放大;如果再放大,还可放至爱人类爱物类为止,因断定人之性善。总是叫人把这种固有的性善扩充。所以甲图可看为孟子之性善图。

二、性恶说

朋友与人打架,总希望我的朋友打胜,请问这种心理是善是恶?孟子一定认为是善的表现,这是爱友之心。荀子会认为是恶的表现:你的朋友是人,他人也是人,你不救他人而救友人,这就是自私之心。只因二者的认识角度不同,结果却大相径庭。

性恶图

荀子站在乙图外面,向内看去,见得凡人的天性,都是看见花就忘了石,看见犬就忘了花,看见人就忘了犬,看见朋友,就忘了他人,层层缩小,因而断定人性恶。

三、孟荀争论比较

孟荀争论图

第一圈代表“我”,第二圈代表“友”,第三圈代表“他人”。谁也看不出“友”字这个圈是大是小?孟子认为与“我”字圈相比它便是大圈。而荀子在外面画一个更大的圈,与之比较,就说它是小圈。归根结底,只能说“友”字这个圈,它只是个圈,不能绝对地说它是个大圈或小圈。

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两个人的说法各占一边,没有对错之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写点什么,也可能是自己一直有这个意愿却总是得不到实行吧。这段时间的状态很好,自己的生活总算有了点...
    流水生阅读 1,891评论 0 0
  • 昨天跑去装修公司确定最后的设计方案并签合同,在一堆动线优化功能分区风格选择色调搭配以及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烧脑间隙,瞅...
    慢慢飞奔阅读 3,237评论 1 1
  • 早上掐着时间出的门,绝不能错过最近一辆BRT。快到车站的时候,我看见BRT缓缓进站了,而我离进站口还有一段距离。 ...
    煮不熟的虾阅读 3,81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