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技术的广阔天地里,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千差万别。有人虽精通技术,却心不在焉;有人满腔热爱,却能力有限;更有人既无天赋也无兴趣,却仍在技术岗位上默默耕耘。
我自己的故事,或许也能为这段旅程增添几分注脚。中学时期,我对技术毫无兴趣。校办工厂里修电机的场景,如今仍历历在目:烧坏的电机,漆包线被一根根抽出,线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绝缘纸小心翼翼地放入,线圈一层层缠绕,再经过下嵌、浇清漆,最后送入烤箱烘烤。从烤箱取出后,接线、试转,整个过程繁琐无比,让我望而却步。可命运却开了个玩笑,工作后,我竟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或许,除了钻研技术,我别无选择。
多年技术生涯,什么样的人适合搞技术?在我看来,具备以下特质的人,更容易在这条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1. 踏实专注:能沉下心来,一头扎进技术的海洋,愿意为技术的提升付出时间和精力,不浮躁、不急功近利。
2. 性格沉稳:遇事不慌,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
3. 学习能力强: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 耐心与毅力: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不轻易放弃,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总结,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5. 细致严谨:技术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对细节的关注往往能发现别人忽视的问题,从而避免重大失误。
当然,如果对技术有浓厚的兴趣,那便是如虎添翼,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深入。
我究竟是何时喜欢上学习技术的?回忆起来,原因纷繁复杂。小时候,常听人说起技术工作,谁谁的父亲是五级工、六级工,甚至八级工,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他们就是技术领域的丰碑,令人高山仰止。参加工作后,又听闻了许多技术能手的故事,其中最多的便是我师傅的传奇。别人忙活好几天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师傅一出手,便迎刃而解。那时,我对修电视机也颇感兴趣,经常帮别人修理,家里的黑白和彩色电视机,都是我修好的。记得爱人的姥姥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没图像了,老人家孤身一人,晚上没电视看,寂寞难耐。于是,我坐长途车前往上百公里外修理,可当时没修好。无奈之下,我小心翼翼地提着电视机返回,修好后,又在周日送回去。
上班最初的那些年,我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师傅调离后,厂里精于维护轧机压下设备的人员出现空缺,而我,还不到三十岁。有一次,炉卷轧机轧钢时严重跑偏,一整卷重达六吨的钢全部轧废,原因不明,生产被迫停滞。车间里的其他技术员和师傅都束手无策,厂里也无法将师傅叫回来处理。那天,我没回家,在厂里待了一整晚。其他人也都没走,忙碌一天后困倦不已,各自找地方休息了。而我却睡不着,心想这样熬到第二天也不是办法。我紧盯着控制机柜上的阀毫安电流表和传感器数字显示表(那时的数字显示还是绿色真空管的),突然发现一个稍纵即逝的现象:当毫安表异常时,有一个传感器值的波动与其他三个不同步。我推测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当时身边无人可商量,我立刻跑到八号轧钢台,建议更换一个位移传感器后再试,结果换好后重新轧钢,问题就解决了。
从此,我的技术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二十九岁那年,厂里把设计中板轧机压下控制系统的任务交给了我,之后我参与并主导了控温控轧、工控机轧钢控制、各类设备的PLC控制、常化工艺温度控制、多种远程控制等一系列自行改造,还参与了许多校企合作项目。在长达三十年的技术生涯里,我处理了数十起重大设备疑难故障和事故。人们常常在背后说:“这谁也处理不了,奇怪了,怎么李工一来就好了,什么也没动啊。”我能深切体会到在职工、厂长、调度们心中那种被认可的感觉,这是人生中一种独特的享受。尤其是回忆起每个重大设备故障处理的全过程和细节时,那种成就感能让身体里的内啡肽长时间处于较高水平,有时这种愉悦感能持续数天甚至一个月。
学习专业技术,能让人掌握最新的技术控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前沿的专业技术动态,开拓视野,锻炼思维。通过与相关知名大企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技术交流,在咨询、实践和交流过程中,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能够轻松处理在别人看来棘手的问题,从而获得他人的钦佩。技术具有触类旁通的特点,尤其是与电相关的领域,许多未曾接触过的机器或设备也能进行处理,比如大到激光设备、车床、钢板打字机、等离子切割设备;小到线路板、显示器、传感器、家电及个人电脑等。凭借专业技术,几乎可以胜任各类自动控制项目或自控系统的设计、应用及调试工作,同时也能积累丰富的资源,包括各种软硬件、控制器及传感器等。此外,技术工作有着明确的是非标准,对了,设备就能正常运行;错了,设备就会出现故障,甚至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职工收入。
然而,技术工作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工作性质和长期养成的工作习惯,许多技术人员习惯用技术思维与上级领导、同事和下级交流,这种方式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沟通上的麻烦。再者,部分领导更注重技术团队的建设,希望在技术骨干身后有一支能够迅速填补空缺的队伍,因此对于过于突出的技术人才,可能会存在一定顾虑。从我们厂建厂以来,真正称得上技术大拿的人确实不多。
大部分技术人员除专业知识外,存在视野相对狭窄的问题。他们往往缺乏领导的大局观念,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不足,长期处于自己的“信息茧房”中。他们对机器设备敏感,对人际关系却较为迟钝。他们能够清晰地处理机器设备问题,面对人际关系时却常常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技术人员在即将面临不利局面时,都未能察觉自己在何时得罪了他人。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天花板较低,很多人终其职业生涯最高也只能达到副高职称或科长级别。而且一旦离开企业环境,即便技术精湛,也可能面临发展困境。此外,专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如果一段时间不接触学习,就会很快落后甚至被淘汰。
另外,技术能力突出的人通常不适合担任企业领导岗位。当然,确实有一些善于沟通的技术人才,他们兼具多种能力,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他们若走向领导岗位,往往能有出色的表现,至少能达到公司级别,甚至可能晋升到部级以上领导岗位。
技术工作和领导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一般技术人员来说,应遵循“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原则。如果不具备相应的领导能力,担任领导职务可能会带来诸多困扰,一个失误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令人悔恨不已。
技术工作在理念、行为方式、工作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判断是非的标准等方面,都与领导工作存在差异。在技术工作中,有较多纠错的时间和机会,周围的人也会及时提醒,遇到难题还可以通过休息调整后重新思考,往往能找到解决办法。
但领导工作则不同,容错空间较小。在我看来,优秀的领导应该具备足够宽广的知识储备,虽然他们的技术知识深度可能不及技术专家,但在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上具有明显优势;能够从宏观角度全面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大格局,不纠结于琐碎小事;能够把握全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在沟通协调和决策过程中游刃有余,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在危机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及时化解危机;能够合理分配利益,让多方满意;勇于承担责任,是职工信赖的依靠;能够从容应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质疑甚至攻击。
对领导而言,在自己的危机时刻,很难获得真正有效的建议,即便家人的提议也未必可行。当领导需要具备敏捷的思维、强大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经验、广泛的人际关系、合适的机遇以及一定的背景等条件,否则很难持续晋升。
而对于技术人才来说,达到上述领导工作的要求并非易事。他们大多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即便彼此交流融洽,也多是在专业范围内产生共鸣。
当然,想要精通技术也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熟悉各种设备装置、程序、器件和传感器等。从事自动化技术工作,必须深入学习生产流程中的工艺控制,否则就难以透彻理解和解决生产设备出现的疑难问题。自动化控制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新的技术和知识往往更加便捷、人性化,学习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如今,新入职的年轻人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在学习新技术方面,老技术人员和新员工站在了相近的起跑线上。
技术工作者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有时甚至连续几天几夜无法回家。几乎每次处理重大设备故障都需要全程跟踪参与,以免错过关键要点。在工作中,常常需要默默承受各种压力和误解,除了极少数同行,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技术工作者的艰辛,因为彼此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点不同。同时,技术工作对体力和脑力要求都很高,因此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技术人员时刻面临工作压力,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仿佛成为了设备的一部分。只有听到现场轰隆的辊道声、汽笛的鸣响、哐当的轧钢声,看到满车间飘散的红色烟尘、被映得通红的厂房,内心才会感到踏实。一旦现场异常安静,就会立刻警觉起来。在处理故障过程中,能够交流商量的人很少,常常会感到孤独。遇到重大设备疑难故障时,全厂上下都将希望寄托在技术人员身上,从公司领导到操作工,都会在现场焦急地询问:“什么原因,何时能处理好?”而此时技术人员的思路全在还原故障发生过程,生怕遗漏任何细节,无暇回应这些重复性的问题,但又不得不中断思路进行回答,因为设备故障每多持续一分钟,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国企,技术人员的职业上升空间相对有限。几十年来,厂里的领导频繁更换,他们在管理岗位上施展手段,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利益和家族荣耀。而厂里的技术大拿却寥寥无几,他们的声誉和待遇仅比普通员工稍高。虽然我们公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出台了一些政策给予技术人员如主任、主管、首席等职称待遇,但这些待遇与他们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企业中,操作工和维护技术人员是生产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有时甚至会出现一种现象:领导不在厂时,生产反而更加顺畅。在国企,管理和技术的晋升通道本应同等重要,但受传统文化、企业环境和固有思维等因素影响,技术人员的晋升渠道狭窄,职业天花板较低,能够突破这一限制的人少之又少,这一情况在私企中则有所不同。
在私企,虽然不太清楚管理和技术双通道是否普遍并存,但拥有符合时代需求或稀缺技术的职工,收入相当可观,远远高于其直接主管或领导,年收入百万的情况并不罕见。不过,私企工作的辛苦程度不亚于国企,工作效率更高,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职业风险,员工随时可能面临被辞退的情况,即便有补偿金,想要再找到同等条件的工作也并非易事。但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国企中优秀技术人员的待遇也将逐步提高,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