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去取了快递,拿到这本书,昨天晚上已经阅读完毕。对于并不常读书的我来说,恐怕速度是空前绝后了。刚刚知道这本书是在五天前,作业完成以后,抽了小空,翻了翻手机里名为阅读的软件,看到了那句话“如果十年前的梦想还没有熄灭,那就让它继续燃烧吧”,感触良多。转念想了想我十年前的梦想是什么?十年前十四岁的我,梦想是什么?其实已经淡忘了,真真切切的淡忘了。我不是常读书的人,可从这句话,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一页页的在手机上翻看,浏览,翻到可浏览权限的最后一页,我准备买一本回来,急急忙忙下了订单,三天后到货,怀着一份虔诚,打开了包装,并没有华丽的装订,只是简单的一本书,封面用着带有灰度的蓝色,沉稳中带着孤独,就像主人公青田耕平一样。那份寂寞和悲伤安静的让人着迷。
如果你也读这本书,想必感受会和我不同,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合上书,青田耕平这个孤独的小说家在我眼前清晰可见,在四十岁这个恰到好处的年纪,拿到了该有的荣誉,或许是他对梦想的坚持让他努力变得幸运,或许是他对儿子的照顾,让命运之神感动,又或许是他对死去妻子浓浓的想念和怀念,让他获得劫后的余生。而这些想必读者会各有所感吧。
在打开书的一瞬间,我的灵魂就跟着青田耕平一寸一寸的鲜活,像是他人生的一个旁观者,看着他思念,看着他烦恼,看着他不自信,看着他的所有喜怒哀乐,他读了矶贝的《蓝天深处》,语音和故事让他迷茫自卑嫉妒,嫉妒矶贝的才华,自卑于自己写不出那样的书,颓废落寞,可是儿子小驰却拯救了他,那个才十岁左右的孩子,自从失去了母亲以后,就慢慢长大,懂得父亲的不易,懂得珍惜父亲,懂得观察父亲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在油菜花里,小驰对父亲说的那番话,眼泪顺着我的眼角滑落下来,这么小的孩子,是多么温柔,多么努力的从失去母亲的悲伤里走出来,和父亲相依为命,观察父亲的情绪,关心父亲的情绪,无论如何都在给父亲加油。这孩子是多么让人心疼,也正是这孩子,让耕平打开了心结,终于明白了,即使是蒲公英也是有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即使是蒲公英也在努力的做着自己,无可替代。我想耕平是无比幸福的,因为孤独的他,有这么一盏小小的暖暖的灯,为他照亮心里的阴霾,让阳光渗透下去,明媚温暖。
被小驰鼓励拯救的耕平,努力的修改了《空椅子》,似乎倾注了对亡妻所有的思念,都被他满怀情绪的写进了书里,得到了直本奖提名无疑是一份很好的礼物,虽然没有拿到直本奖,有些遗憾,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原本初版减印了1000册的书,虽然最后只是加印了2000册,对于耕平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至少他和儿子的生活,会稍微好一点。生存永远都是他首要考虑的事情,为了小驰,为了自己。随着故事的推进,耕平对妻子的死亡所抱有的怀疑也越来越深,从来不知道妻子因为工作压力大,会有抑郁症,他追寻着事情的真相和答案,但又恐惧最后的答案会让他推倒对妻子的爱,他不敢面对,无论是从妻子的信还是妻子同事的话语中,他都不敢想也不愿意再想,但是事实依然在折磨着他,直到新年的大扫除,儿子找到了妻子的录像,致十年后的爸爸和儿子,看着妻子满怀希望的面容,听着妻子满是幸福的话语,耕平的灵魂终于得到了解脱,终于面对了事实,也终于确认,妻子的车祸是场意外,耕平从妻子这里得到了救赎。故事最后耕平因为《父与子》拿到了第一百五十届直本奖,心结已经解开,事业也步入了全胜的开端。我想在记者会中,怀里抱着小驰,接受采访的耕平一定是无比幸福的,就像四年以来从未觉得妻子离开,如今在记者会现场也不是只有他和儿子,一定妻子就在身边,他这样感受。
作家可以写出来很多人的一生,可以给很多人知道圆满的结局,而写不出自己的一生,不能给自己一个圆满的结局,在寂寞的写作当中,每一个角色也似乎都是作家所期望的一生,是好是坏,是喜是悲都源自于作家的双手,作家本人是孤独的,却也并不是孤独的,每一个角色的设定,他的一生从开始到结束,都仿佛是作家自己走了一生一样,作家是神奇的,就像画家,一笔一墨可以画进人物的所有情绪和喜乐,而作家也是可以一字一句的写完角色的一生的,孤独的小说家,灵魂中的孤独,灵魂中也不孤独,每个角色都是他,他也是每一个角色,一颦一笑,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每一本书都是他们活过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