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非经典不可

        读书,电影,听歌,非经典不读,非经典不看,非经典不听——你是这样的人吗?我曾一度如此,而今有了改观:不是非经典不可。

        不知你可否有这样的经历:身边的小伙伴唱了几首歌,写了几篇文章,硬是让你觉得比那些歌星啊作家啊有味道。其实我们心知肚明,一个是业余的,一个是专业的,孰优孰劣,高下立分。可就我而言,我就是要喜欢小伙伴的作品多一点,也要佩服他们多一点。

        以前不知为什么,现在捋捋有些明白了:因为距离。欣赏经典和专业的,我们总带着敬畏,崇敬的心态,而欣赏身边人的,我们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一个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及,一个跳一跳兴许就能够得着,因此我们更青睐后者。

        其次,品读身边的,当代的东西未必不如经典。

          诚然,经典经受了时间的考验,里边精华不少。但正因时间长远,昔日的真理是否已不合时宜?再者,身为经典,自然有不同版本的解读,如此我们阅读经典时会不会产生思维惰性,尾随各种解读,亦步亦趋,拾人牙慧,而与真正的经典越来越远?

        反之,如果是身边的,当代的作品,虽然泥沙俱下,但它们总归是与当下接轨,与我们更加亲近,对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看待,还能进行互动,去完善它,甚至去推翻一些不好的东西。这样,作者与读者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者。我想,这是更有利于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也是更有利于激发社会的创造力的吧?

        我在一部纪录片里了解到,在俄罗斯,连农夫也是会参与写诗作曲的;同样的,在我国一些诗风盛行的地方,随便哪个平头百姓都能来上几首。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极其生活化的,别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也鼓励全民创作,像全民k歌,简书,乃至各种公众号自媒体,都是很好的平台,可见文学艺术平民化是大势所趋。既然如此,平民的作品当然也需要读者,这样才有生命力,如果大家都去读经典了,那算怎么一回事?

        当然,经典也是必不可少的,值得一提的是,读经典时,我们需要有敬畏,但不能迷信权威,而应以平等的姿态与作者进行跨时空的灵魂对话。打个不甚恰当的比方吧:好比挑选衣服,不一定非得是名牌,而要注重其布料,做工,款式等是否真的好,是否真的合自己心意,这些都需要自己亲自甄别。

        所以说,不是非经典不可,有着正确的姿态,非经典也能读出经典味儿!反之亦然。

        又:罗马有罗马的厚重,上海有上海的活力。经典与后起之秀,你更钟意哪个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