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街上,开着一家唱片店。
因为店开在镇上唯一的高中周边,所以很受欢迎。
很多时候,例如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都会约在这家唱片店门口碰面,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目的地是旁边街上的火锅店。于当时的我们而言,这家店算得上镇北的标志性“小店”,就像是我们小学时候心目中的肯德基,每去一次都会被用作炫耀的资本。你若是没有去过这家店,会被大家当作与时代脱节的“OUT曼”。
其实,我对它的记忆,从幼时便早已悄悄开始计时,因为我家住在唱片店的楼上,我爸的五金店又正好在唱片店隔壁。
唱片店里的一切都很有年代感,无论是装潢、唱片机里播放的音乐,还是唱片店老板本人,从老板微秃的头顶便能直观地看出来。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与其他的小孩子相比,我的童年是由彩色旋律构成的。
近水楼台,我从小就是在罗大佑的《童年》和《皇后大道东》的熏陶下生活下去的。
老板姓吴,街里街坊都叫他老吴,我随我老爸的叫法,便也没大没小地称呼他老吴了。
老吴脾气很好,又特别喜欢小孩,这成了我的免死金牌。每次我“老吴,老吴”地叫他他也不生气,反而笑眯眯地应着,然后不顾我手打脚踢明确反对,把我抱起来,一定要我求饶叫叔叔才肯放我下来。
虽然我不太喜欢老吴抱我,但毕竟唱片店要比五金店和家里好玩多了,我还是喜欢三天两头往店里跑。坐在老吴唱片店的小板凳上听歌,和老吴的儿子小吴玩幼稚的游戏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的消遣方式。
我童年的记忆,唱片店和老吴占了两个G。
那个时候,老吴的唱片店在镇上还不出名,只是偶尔会有学生过来买他的卡带,反而那些开着桑塔纳的小老板是老吴最大的顾客群,在当时那个年代,开得起桑塔纳的人在镇上也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喜欢买上两盘放车里听听歌。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脖子上的金项链粗重得都能把头勾下来的暴发户,我一度怀疑他们只是享受开着桑塔纳把音乐开到最响一路奔驰万众瞩目的感觉,他们压根听不懂歌词,毕竟其中很大一部分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
老吴似乎对学生特别宽容,他允许学生分期付款,对那些脸熟的学生甚至同意低价租赁。那个时候我天真地告诉他:“老吴,我爸爸做生意要比你厉害多了。”
老吴有一句口头禅,每次有学生来买唱片就会准时念起:
听歌的小孩,是在长大啊。
他这是对那些学生顾客的感叹,但似乎用在我身上要更应景一些。
理由有三:
1.相比之下我才算得上是十足的小孩。
2.我听到这句话的次数可比那些学生多得多。
3.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我就长高了2公分,是在长大啊!
唱片店的店面是老吴的爸爸留给他的,虽然门面不大,但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也足够老吴过上很清闲的生活。
或许是为了以后给儿子买房买车娶媳妇,老吴咬咬牙高价租下了唱片店隔壁的门面,我家的五金店在另一边。
打通了墙壁的任督二脉,老吴在新的门面开了一家奶茶店。
从此唱片店成了约会圣地,店名也从“老吴唱片店”变成了更加符合学生口味的“听歌的小孩”。
听我老爸说店名是老吴亲自起的,说不定灵感还是来源于我,我乍一回想,耳畔想起不能再熟悉的那一句话:
听歌的小孩,是在长大啊。
那不是老吴的口头禅吗?想不到如此简单的五个字细细读来竟这么有文艺范儿,老吴说不定也是一个有情怀的男人。
老吴的生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渐渐火起来的。而我,由于学业的关系很少再进去老吴的唱片店。另外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那几年MP3开始盛行,我爸爸也给我买了一个,我不用再专门去唱片店里听歌了。这应该也是老吴决心开起奶茶店的原因之一吧。
老吴有一个儿子,这里我称他为小吴,这一点我在上面提到过。
小吴比我大一岁,和我一样在离家不足100米的学校念高中。我和他的关系可以用青梅竹马这个词来形容,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描述方式。
“我的目标是中央音乐学院。”
当小吴趴在我教室门前的走廊上和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惊讶。我也曾萌发过这样的新芽,只不过被我爸无情地连根拔起,焚尸灭迹,任春风怎么吹如今都只能更像是挫骨扬灰的惩罚。
我跟他说:“加油,顺便把我的梦也捎上。到时候傲立在舞台上的时候别忘了邀请我当特别嘉宾。”
小吴说:“这又给我扛上一个担子?”
“又?”
小吴指了指肩膀,说:
“这儿还有个重量级的,我估摸着有100斤,我家老头子亲手给我扛上来的。”
老吴曾写过一些歌,也曾游迹在各个城市吆喝理想。
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是不务正业的坏小孩。
他爱听歌,从少年听到青年。
直到成为整条街最古老的单身狗时才被父亲捉了回来,结婚生子。
硬气的他多少赢得了一点筹码,这家唱片店就是最大的战利品。父亲认为开唱片店至少安稳,也就应允了,他不知道老吴的初衷不过是借用这个契机给自己的歌刻一张碟,把这一盘梦想寄到各大唱片公司,说不定真有伯乐呢。
他把唱片的名字叫做《听歌的小孩》。
老吴终究也没有如愿以偿。
老吴终究还是难以割舍。
这些都是小吴告诉我的。小吴说,老吴老了,我还年轻,扛得动。
小吴真的考上了,凭这家店的收入足够支撑高昂的学费。
很快,我也毕业了,俗人一个的我只敢报了一个师范类大学。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特别漫长。
“老吴,我有3个月的假期,我要想天天泡在这儿你不会轰我出去吧。”
终于又踏进这家唱片店了,终于可以好好地聆听了。店里还是放着那首《童年》。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
地同学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盼望着假期
盼望着明天
盼望长大的童年
......
果然,歌还是要到唱片店里来听。
是啊,这才是童年的味道。